甘肃武威历来缺水。有多缺?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在这里,每一滴水都显得弥足珍贵。
因缺水之困,石羊河流域生态一度恶化,青土湖干涸50年之久,两大沙漠围困民勤,侵扰凉州、古浪……
如何有效利用水资源、保护治理水环境和水生态,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管控水域岸线、防范水环境风险、保障饮水安全、修复水生态……长期以来,面对缺水带来的发展制约,武威市采取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三水”综合治理有力举措,实现了水资源科学调度、水源地系统保护、再生水循环利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水润绿洲”的生态奇迹。
如今的武威大地,石羊河流域生态稳步向好,青土湖得以“重生”,尾水滋养着湿地,涓涓清流流进千家万户……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使这片昔日被水所困的土地焕发出更多生机和活力。真抓实干成效明显,武威市“三水”综合治理的做法被生态环境部作为2024年度生态环境领域的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成为全国“三水”治理样本。
修复:从“水进沙退”到“水清岸绿”
武威缺水,民勤尤甚。
这里,曾经风沙肆虐,青土湖干涸长达半个多世纪;红崖山水库淤积严重,调蓄能力日渐萎缩;石羊河流域湿地退化,生态告急……
“有水就是绿洲,无水便是沙漠。”民勤人深知,没有水,就没有未来。
转机始于一场“生态突围”。
沙漠突进地带,开展大规模固沙造林;红崖山水库加高清淤,向青土湖生态输水;石羊河生态保护区,移民搬迁、退耕还林,促进植被自然修复……
石羊河,滋养着武威和民勤绿洲。
初秋时节,沿着石羊河顺流而下,两岸水清河畅、岸绿景美,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站在民勤县蔡旗镇蔡旗大桥上,甘肃民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副局长张兆仁告诉记者,以前这里风一吹全是沙,生态恶化严重。
如今,放眼望去,远处,是静静流淌的石羊河;脚下,是绿意正浓的湿地公园,一派生机盎然景象。
这处湿地公园于2017年底建成,总面积6176.2公顷,是武威市用“绣花功夫”修复的生态屏障。
“改造湿地巡护道路54公里,外围栽植4000多亩生态隔离带,东侧建成万亩人工胡杨林……”张兆仁细数着修复生态所取得的每一项成效。
湿地公园所在区域是石羊河流入民勤盆地后,唯一由河流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形成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是鸟类迁徙线路上重要的停歇地。张兆仁告诉记者,近几年,水鸟明显增多,最新监测数据显示,这里有4万多只越冬水鸟。
鸟儿的选择,是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逐渐向好的见证。
石羊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影响着红崖山水库的水量与水质,也关系着民勤绿洲的生存与发展。
石羊河的水蜿蜒而流,最终汇聚到红崖山水库,输送至青土湖。红崖山水库位于石羊河下游,是民勤唯一的地表水调蓄工程,也是民勤人赖以生存的生命工程。
驱车前往红崖山水库,只见库区碧波荡漾,水天一色,水鸟在空中自由翱翔,郁郁葱葱的护林带,像忠诚的卫士,守护着珍贵的生命之源。
武威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李枭雄告诉记者:“这一片片绿洲,都靠石羊河和红崖山水库滋养,格外珍贵。”
红崖山水库始建于1958年,是民勤县境内唯一的地表水调蓄工程,更是当地人民赖以生存的生命工程。然而,经过半个世纪的运行,水库泥沙淤积严重,到2011年,有效库容仅为原库容的三分之二,调蓄能力严重不足。
水库库容锐减带来的生态恶化,引起了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2016年4月,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和省市县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下,红崖山水库加高扩建工程开工建设,2020年7月竣工验收。
“水库库容由原来的9930万立方米增加到1.48亿立方米,水库调蓄功能显著提升,有效缓解了民勤灌区的需水矛盾。”站在加高后的坝体上,民勤县水务局副局长王兴斌坦言,如果没有红崖山水库的调蓄,青土湖不可能“重生”。
青土湖是石羊河的尾闾湖,曾是民勤境内最大的湖泊。然而,随着绿洲内地表水急剧减少,水域面积逐年缩小,1959年完全干涸。
青土湖的干涸,直接造成两大沙漠在此呈现合围之势,形成了13公里的风沙线,成了民勤北部最大的风沙口,风沙常年肆虐,侵扰着当地人民。
2010年,为改善青土湖区域生态,红崖山水库首次向青土湖注入生态水量1290万立方米,使干涸51年之久的青土湖首次形成3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
此后,红崖山水库每年向青土湖输入不少于3000万立方米的生态用水,青土湖形成了27.65平方公里的季节性水面。
在生态输水之外,还同步进行了沙化土地治理、固沙造林、生态修复……青土湖的变迁,更是一部人与水的博弈史。
站在青土湖岸,湖面蔚蓝,芦苇摇曳,绿意正浓。微风过处,带来阵阵凉意,十分惬意。
王兴斌自豪地说,通过多年的持续治理,青土湖区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地下水位由2007年的4.02米回升到现在的2.87米,形成127平方公里的旱区湿地,实现了“沙退水进、沙退绿进”。
民勤石羊河流域的生态治理,浓缩在武威市“三水”综合治理的壮阔篇章中,为“水润绿洲”注入了动能。
长期以来,为提升水资源保护成效,武威市加强流域空间管控、建立流域全覆盖生态补偿体系、强化河湖水环境管理能力,倾力守护着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泊。
通过多年的统筹修复,武威市的重点河湖、湿地生态功能逐步恢复,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不断增强,流域上下游水环境协同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护源:守护一泓清水润万家
从“喝上水”的期盼,到“喝好水”的转变,是武威市统筹水源保护、管网升级、水质监测等关键环节,让群众从“源头”到“龙头”喝上安全水、优质水的郑重承诺。
沿杂木河逆流而上,来到杂木河源头生态缓冲带,河水潺潺奔流,泛起粼粼波光;交错成行的柠条、红柳随风飘扬,在河水的滋养中拔节生长。
杂木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是石羊河水系上游支流之一,也是凉州区的水源河。其68.21公里的河道如同大地的血脉,滋养着凉州人民。
前些年,杂木河源头区两岸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水源涵养功能逐渐弱化,给下游水生态环境安全带来风险。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片区域以前全是荒滩,曾一度出现雨水冲刷泥沙进入河道,严重影响了杂木河水生态环境。”同行的当地工作人员说。
2023年,凉州区启动了杂木河源头区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在杂木河两岸栽植侧柏、国槐、红柳和柠条等各类苗木35万余株,织就绿色防护网。
“河流生态缓冲带具有隔绝人类及牲畜干扰,拦截外围面源污染、净化水质、防止水土流失等多种生态功能,是保护河流生态环境安全的一道重要屏障。”武威市生态环境局凉州分局副局长赵志坚表示,项目的实施,维护了河流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至今,杂木河水质均稳定达到地表水Ⅰ类水质,水质优良率达100%。
杂木河源头区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工程,是武威市筑牢水生态安全屏障的生动缩影。
在海拔3000多米的天祝县石门水库饮用水水源地,记者跟随工作人员进入石门沟腹地,石门河水宛如玉带,蜿蜒流淌,碧波荡漾的石门水库镶嵌于青山之间,宽阔壮美。
这座年供水量达1420万立方米的水库,保障着县城8万多居民、邻近2个乡镇9900多人和宽沟工业园区44家企业的生产生活用水。
“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位于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禁止人为活动。”在石门水库入口处,武威市生态环境局天祝分局副局长冶晓成告诉记者,为保护水源地生态安全,2018年底前,已对周边群众进行生态搬迁。
天祝县石门水库饮用水水源地、凉州区杂木灌区饮用水水源地等规范化项目的建设,从源头上杜绝了水源污染风险隐患,让大自然馈赠的每一滴水,安全地流进了千家万户。
近年来,为进一步提高水源地监管协同性和规范化水平,武威市科学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完成3个地级、6个县级和94个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和批复,建成全市饮用水水源地监管平台,完成了所有水源地矢量图的规范制作。
在这张立体防护网上,武威市9个国控、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Ⅱ类及以上,水质优良率100%;9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在Ⅲ类及以上,水质达标率100%,水环境质量实现稳定向好。
净污:尾水湿地蝶变生态“绿肺”
如何将有限的水资源物尽其用?
武威推广建设“尾水+湿地”,破解了干旱地区“治水用水”的难题。
漫步在民勤县东湖体育公园北侧的生态湿地,芦苇在风中摇曳,水鸟不时掠过水面,激起层层涟漪。
很难想象,这片水草丰茂的生态湿地是尾水滋养而成。
“这是一片湿地,就是将生活污水在污水处理厂净化处理后,输送至湿地再次净化,最终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用于湿地周边绿化和农田灌溉。”民勤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张荣年说。
民勤县污水处理厂生态湿地原属红沙堡砖厂取土坑和民用取沙坑,周边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张荣年说:“风一刮,吹得满身都是沙土。”
为改善这一状况,2020年,民勤县启动以“绿色生态修复和水循环净化利用”为目标的生态湿地建设工程。
“污水处理厂的一级A尾水先经潜流湿地填料过滤,再通过表流湿地中黄菖蒲、香蒲等水生植物的根系吸收污染物,将污水彻底净化。”张荣年说,项目投运后,年可净化尾水300万立方米,节约绿化用水成本超1380万元,还为附近的红沙岗工业园区储备了工业、绿化水源。
“中水回用既缓解了民勤缺水难题,又修复了生态环境,一举多得。”武威市生态环境局民勤分局副局长彭宏瑞感慨,那片曾经的脏乱之地,如今已变成了民勤县城的“绿肺”。
在古浪县,占地153亩的尾水湿地,如同一条“生态滤带”,串联起五级潜流和五级表流湿地,将尾水中的污染物质有效吸附、降解。
“这片湿地每年能削减大量污染物,既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又有效保护了古浪河生态系统。”武威市古浪生态环境监测站站长蔡文武说,为了让净化效果更佳,今年又在潜流湿地补植11万株(丛)水生植物。
走进去年建成的古浪县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红色的木栈道贯穿整个表流人工湿地,鸢尾花随风轻舞。如今,这里已成为市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行走在武威大地,这样的“生态魔术”不仅在城市上演,同时也在农村开展。
在民勤县重兴镇上案村集中安置点,配套建设的生活污水处理人工湿地,实现了水资源的就地循环利用;
在凉州区大柳镇居民集中安置点,生活污水厂人工湿地处理项目落地实施,不仅有效处理了生活污水,还增加了区域绿化面积;
近年来,武威市加快推进水污染靶向治理,统筹推进再生水综合利用,各县、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均已建成再生水回用工程。去年,全市城市(县城)再生水利用率达79.97%,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41.98%。
从民勤县城的大规模生态湿地到重兴镇的农村小型人工湿地,再到古浪县的城区尾水湿地水质净化工程……一系列污水处理与生态湿地建设工程正悄然上演着尾水变清流的“生态魔术”,让这片干旱土地上的水资源实现高效循环利用,绘就出一幅水清河畅的生态画卷。
来源: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