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海绵城市建设作为一种创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和实践,正逐渐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策略。海绵城市建设旨在通过自然途径和人工措施,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降雨时吸收、蓄渗雨水,并在需要时释放利用,有效缓解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等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是指通过一系列生态措施和技术手段,使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它涵盖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园林绿化、市政工程等多个领域,旨在构建一个能够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雨水的城市生态系统。海绵城市建设不仅关注雨水的收集和利用,还注重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目前,中国海绵城市建设正处于全面推进阶段。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新趋势。许多城市已经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和实施方案,通过建设雨水花园、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生态湿地等设施,有效提升了城市的雨水管理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
一、海绵城市建设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1.政策框架:从顶层设计到全域推进
海绵城市建设被纳入国家战略体系,政策从“试点示范”向“系统化全域推进”升级。国家层面出台专项行动方案,明确径流总量控制、内涝防治等核心指标,并通过中央财政奖补与地方配套资金形成杠杆效应,绿色金融工具如REITs、绿色债券加速落地,缓解项目资金压力。地方层面则结合气候特征与城市定位,制定差异化实施路径,例如北方城市侧重雨水资源化利用,南方城市聚焦内涝防治,政策红利持续释放长效需求。
2.技术创新:绿色与数字技术双轮驱动
技术体系呈现“绿色基础设施+灰色设施+智慧管理”深度融合特征。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生态技术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规模化应用,调蓄池与智能泵站构建动态调峰系统;同时,物联网、大数据与AI算法渗透管理环节,数字孪生平台可实现降雨预测、内涝预警与设施运维的智能化调控,推动行业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治理”转型。
3.资本模式:PPP模式主导,多元主体参与
公私合营(PPP)模式成为项目落地主流,通过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整合政府与社会资本优势,解决传统运维中资金缺口与专业能力不足问题。资本关注焦点从工程施工向智慧化运维、绿色材料等高附加值环节倾斜,推动产业链价值分配逻辑重构。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5-2030年中国海绵城市建设行业市场发展规划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分析:
二、海绵城市建设产业链结构分析 1.上游:材料市场——创新驱动差异化竞争
传统材料通过技术升级实现性能跃迁,透水砖、生物滞留带等产品引入纳米改性、3D打印技术,提升抗压强度、渗透系数与使用寿命。部分企业聚焦细分领域,例如高性能透水混凝土通过材料配方优化,在滤水效率与结构稳定性上形成技术壁垒,通过差异化竞争占据细分市场优势。
2.中游:设计咨询——从单一服务到系统方案
设计环节突破“图纸输出”局限,向“全生命周期管理”转型,整合规划设计、施工指导、运维咨询等一体化服务,提供覆盖项目全流程的“交钥匙”解决方案。设计理念从“工程思维”转向“生态系统思维”,强调与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市政工程的多学科协同。
3.下游:施工与运维——智慧化与可持续运营
施工环节注重生态工艺集成,例如透水路面铺设与地下管网改造同步实施,减少二次施工成本;运维环节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设施状态,结合AI算法优化清淤、检修周期,提升系统长期运行效率。
尽管海绵城市建设在政策推动与技术创新下取得阶段性进展,但标准化缺失、成本压力与协同机制不足等问题,仍制约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未来,需通过技术整合、模式创新与制度完善,破解发展瓶颈,而智慧化升级、跨领域融合与全球化输出将成为突破方向。
海绵城市建设行业未来趋势展望 1.智慧海绵:数字技术深度渗透全流程
AI降雨预测、数字孪生运维、无人机巡检等技术将进一步普及,智慧海绵技术服务市场有望保持高速增长,推动行业向“精准化治理”“动态化调控”升级。
2.系统集成:从单一项目到城市生态网络
海绵设施将与城市绿地系统、水系规划、交通网络深度耦合,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生态基础设施网络,实现雨水管理与城市生态修复的协同增效。
3.全球输出:中国方案参与国际气候治理
作为应对气候变化与城市化挑战的中国经验,海绵城市技术与标准有望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向全球推广,在基础设施出海中融入生态理念,提升国际话语权。
海绵城市建设已超越工程范畴,成为中国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战略支点。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自然与人工措施协同,破解“城市病”难题,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统一。当前,行业需突破标准化滞后、成本控制与跨部门协同等挑战,未来发展将依赖技术创新(智慧化+绿色材料)、模式优化(PPP深化+全生命周期管理)与制度完善(标准体系+协同机制)三大支柱。
展望未来,随着政策框架持续完善、技术体系成熟与资本深度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将从“项目试点”全面转向“城市生态系统重构”,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样本”,并在智慧化服务、绿色材料等细分领域培育新增长极。
来源: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