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让生态环境的“高颜值”和经济发展的“高质量”互促共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清晨,阳光透过层层云雾,洒在平泉市瀑河湿地公园里,数十只体态优雅、通体洁白的白鹭,时而在清澈的浅水中悠然踱步,低头觅食;时而展翅而起,雪白的身影掠过水面,与潺潺流水、葱茏绿植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灵动和谐的生态画卷,这一美景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赏、拍照留念。
近年来,平泉市通过实施系统性河道整治、深入推进水质提升工程、河底清淤、岸坡修复以及建设人工植被缓冲带等举措,瀑河水域及其周边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和维护,水质的持续向好、湿地生态功能的稳步恢复,为各类生物提供了优越的栖息空间,逐渐成为吸引众多鸟禽驻足的“天然乐园”。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鹭对栖息环境要求极为苛刻,选择在此大规模栖息,是对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有力见证。
截至8月底,我市23个地表水国省考断面中Ⅱ类以上断面16个,滦、潮河出境水质均保持Ⅱ类或以上;15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城市建成区水体均已达Ⅲ类及以上,无黑臭水体。截至2024年底,全市化学需氧量减排13173吨、氨氮减排1575吨,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
水生态成绩亮眼,说明我市治理水平也在提升。今年,我市生态环境部门实施潮河流域污染排查整治攻坚,全力做到潮河两岸无垃圾粪污、122个排污口无直排、18座农村污水站尾水不入河、2座城镇污水厂出水总氮大幅低于控制标准;实施丰宁潮河下游生态治理和北新区、西南川片区雨污管网修复,治理河长20余公里,新建修复管道近17公里,为汛期污水厂腾出1.5万吨/日处理能力;设置地下、地表监测点位62个,每周2次监测分析,实施针对性处置。采取无人机拍摄等方式,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交办,实行问题“查、溯、治、销”闭环管理链条。
同时,聚焦全流域水质达标,大力推进生态治理管控,加快重点工程建设,强化凌汛期、汛期水质管控,全力降低水土流失影响;加强洪灾应急处置,聘请专家团队对受灾污水厂进行帮扶指导,制定“一企一策”灾后恢复方案,采取临时设备曝气、协调污水处理厂间污泥置换等措施维持污泥生物活性,全面开展河流断面、污水厂、水源地水质监测预警,防范次生污染。
此外,积极组织美丽河湖申报,潮河、柳河、泃河、武烈河、瀑河、潘家口水库被评为省级美丽河湖,为全省最多;完成兴隆县杨树湾第六水源保护区划定;与市水务、城管等部门联合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1075个排污口全部纳入系统实现动态监管;年度争取资金,支持实施重点项目24个,谋划13个项目成功争列进入中央和省级项目库。
来源:和合承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