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日获悉,成都市水务局近日发布《成都市城市内涝积水隐患集中整治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据了解,本次行动将采取长短结合、治管并举、标本兼治的方式,分阶段推进内涝积水隐患整治。
《行动方案》提出,近期将全面摸清底数,压紧压实责任,强化应急管控;中期加快已开工项目建设,实施小微工程改造,局部改善排水条件;远期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整体提升排水防涝能力,基本消除防治标准内降雨条件下的城市内涝现象。
全面排查隐患 编制“一点一策” 《行动方案》明确,9月底前,成都将完成全面隐患排查,并采取实地踏勘、模型分析、专家会诊等方式,全面收集历史积水数据、分析降雨径流特征及地形地貌影响,系统研究内涝积水成因,为内涝积水隐患整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针对内涝积水隐患,成都将编制“一点一策”,明确管控和治理措施,落实责任单位、责任人、完成时限等,确保管得住、治得好。
同时,成都还将深化市住建局、市城管委、市交通运输局等单位协同治理,尽快完成主城区截污墙涉及的问题排水户治理;实施二环高架、三环路、环城生态区、高速公路城区段、跨线桥等区域排水系统改造,增设雨水箅子、落水管、雨水管、排水沟渠,完善收水系统;优化公交站台、交安隔离墩及隔离带设置,提高路面行泄能力;优化铁路边沟与市政排水系统连接,定期疏掏,避免汇水造成内涝积水隐患;实施低洼院落和地下车库排水系统改造,调整坡面高程和汇水流向,增设集水井和抽排设施。
此外,成都也将按时序推进13个排涝项目建设,尽快形成排涝能力。抓紧推动条件成熟的方家河等项目落地,用3年时间完成一批严重积水点位整治。
非工程措施方面,主要聚焦强化监测预警、加强应急管控、实施联排联调三方面进行。其中,在2026年5月底前,成都将加密主城区气象观测站,抓紧完成主城区1800余套排水管网液位监测、91个下穿隧道积水监测、3000余套积水监测设备安装;加快推进内涝风险评估模型建设,因地制宜推进主城区外各区内涝积水监测能力建设,加快提升水文监测能力,构建“天上巡、地上看、水中测”的一体化监测体系。
发布三个清单 治理内涝积水隐患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与《行动方案》一同发布的还有《积水点位小微整治工程清单》《三年推进项目清单》《非工程措施清单》。其中,《积水点位小微整治工程清单》共涉及110处点位;《三年推进项目清单》涵盖37个项目。
举例来看,小微整治工程点位中,二环高架桥将根据桥梁结构、积水位置的不同,拟采取切除绿化带,增设溢流孔、积水池等方式增加排水能力28处;拟通过调整桥面坡度的方式处置积水点位2处,上述点位还将增设水位警示标识,预计今年12月完成。
在《三年推进项目清单》中,记者注意到,成都将进行海昌路(海洋路)排水防涝治理工程,对海昌路(海洋路)片区道路低洼点收水能力提升和海昌路暗涵整治,新增雨箅子10余处,2处联通管及洗瓦堰海昌路段暗涵改造总长度550米。同时,还将对现有雨水主管进行扩能提升改造。
非工程措施的预测预报方面,成都针对内涝风险点位气象监测覆盖率将提升10%;应急响应方面,将保证移动抽排设备在勤率达80%,同时根据积水情况,还将及时调整交通信号,实施交通分流,并实时发布路况信息及绕行建议等。
来源: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