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于北京首钢园盛大开幕。服贸会上,“两园一河”成为热词。在首钢园7号馆内专门设置“两园一河”展区,大幅规划图和沙盘勾勒出区域未来发展美好图景。
很多市民平时逛公园、赏风景,北面可以去奥森、东面去大运河、南面去南苑森林公园,那西面能去哪?答案就是“两园一河”。“两园一河”中“两园”分别是指园博园和首钢园,“一河”即滋养北京城的母亲河——永定河。“两园一河”区域正处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精华区的重要核心部分,是北京花园城市建设的精华片区,山水林田湖草资源丰富,集聚了红色、历史、工业、水利等多元文化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本底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以往,这三处各自发展,背水而长,彼此关联度并不高。北京市委市政府从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的角度出发,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提出“两园一河”协同联动发展战略。今年5月印发的《“两园一河”协同联动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努力将“两园一河”区域打造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河湖、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核心载体、水与城市活力共融的水岸客厅、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践行“两山理论”的中国式现代化样板,实现“山水京西、活力永定”的新图景。
服贸会期间,中环报记者就“两园一河”如何协同联动发展等相关话题专访北京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两园一河”项目办副主任康晓乐。
中国环境:“两园一河”在北京整体城市发展中的战略意义如何? 康晓乐:通过实施“两园一河”协同联动发展战略,我们希望充分发挥这个区域水绿资源和场景优势,推动城市功能与生态空间的渗透融合,破解区域“生态约束强、产业基础弱、空间碎片化”的发展难题,进一步提升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相比过去各自独立的发展模式,联动发展会带来三方面显著提升:一是突破空间阻隔,真正打通堵点,实现永定河区域东西缝合与南北贯通,构建整个区域的无缝衔接体系;二是形成资源集聚效应,推动关联性游憩资源跨区域整合,实现从单一“景点”向复合型消费场景的转型升级,实现组团联动发展;三是促进资源互补协同,以绿带产,实现生态、文化、产业等资源的统筹联动,发挥叠加效应,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中国环境:这幅新图景怎么落地呢? 康晓乐:我们可以从3个维度上来看。空间布局上,“两园一河”协同联动范围为沿永定河自军庄至宛平湖约22公里河段,区域总面积约92.5平方公里,以永定河为骨架由内向外构建形成滨水核心带、文旅商体活力带、产业渗透拓展带的空间发展格局,其中,滨水核心带扎实做好生态设施、韧性设施工程建设,丰富河滩游憩、水上活动等休闲场景;文旅商体活力带以绿色空间联动城市公共空间,植入文旅商体活力设施,创新消费新场景,构建一系列多元场景、业态各异的活力组团;产业渗透拓展带以绿道、水系为纽带,空间上继续向外渗透,串联周边产业园区、重点功能区等,以绿带产,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任务安排上,结合“两园一河”功能定位和目标,坚持整体统筹、精细设计,注重实用节俭,发挥市场作用,统筹安排了水、绿、路、视廊互联互通,活化利用永定河文化,文旅商体活力提升,强化区域协同和市场化发展,政策机制改革创新以及启动区建设等6方面重点任务和82个重大项目。
建设时序上,总体上分三步走:一年开展基础建设,打造示范段工程,开展滨水核心带建设工作;三年基本成型,基本完成文旅商体活力带建设;长远实现“山水京西、活力永定”发展图景。
中国环境:在“两园一河”项目的总体发展规划中,你们具体承担了哪些重要角色和责任? 康晓乐:北京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前身为北京水务投资中心,是北京市属一级国有独资公司,主要承担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前期工作、工程建设、运行管理等职能,有效发挥南水北调工程在保障首都水安全等方面的战略性、基础性功能作用,负责“两园一河”区域资源统筹、开发建设、招商引资和运营管理等工作,推动地区协同联动发展,打造京西活力新空间。
在“两园一河”项目的总体发展规划中,北京水投集团是这个区域的投资运营平台,作为推动“两园一河”协同联动发展的主要载体,以市场化方式开展沿线资源整合、开发建设、合作运营、沟通协调等工作。集团的角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统筹规划设计的参与者。结合市场需求在谋划阶段参与区域规划设计,提前宣传预热、策划推广;二是政府资产授权经营的承接者。开展区域内水道、绿道、路网、视觉廊道等公共基础设施的运营维护,以及轮渡、观光火车、静态交通等项目市场化运营,开展沿线文旅商体资源的开发建设等;三是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的实施者。与区域相关主体协同,共同推进沿线历史遗迹、地标建筑、博物馆等的保护与活化利用任务,统筹推进公共空间的更新改造和功能提升,打造更高品质的市民休闲和文化体验空间;四是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者。对于区域内的公共服务设施和配套基础设施实施建设,保障建设质量及建设进度;五是协同机制的参与者。作为市级协调机制的重要成员,主动加强与市区相关部门、属地政府和合作单位的常态化沟通,推动跨区域、跨部门的高效协同。
可以说,北京水投集团在“两园一河”协同联动发展中,不仅是投资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更是市场化运营的探索者,集团以水为根本,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成为首都水源安全配置和高效利用的坚强保障者、首都水利设施的坚定建设者、首都滨水活力经济带的开发引领者、首都水务技术服务的开拓创新者。加快塑造“山水京西·活力永定”的新图景。
中国环境:您认为“‘有景色、有活力、可持续’的城市滨水空间”这一目标如何与现代城市生活需求相结合? 康晓乐:“有景色、有活力、可持续”的城市滨水空间,不仅是一个环境愿景,更是我们回应现代城市生活多样化需求的重要举措。
一是以生态建设回应健康宜居需求。北京水投集团坚持生态优先,在推进水生态修复治理的同时,通过堤顶路提升等相关工程,完善驿站、停车、照明等配套,打造便捷可达的慢行系统,串联园博园、首钢园、永定河森林公园等资源,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亲水、近绿、望山、观城,享受“出门可达、四季可游”的绿色走廊。
二是以文旅商体融合满足多元生活需求。我们把文化、旅游、商业、体育、会展深度融合,打造“文化立根本、旅游引流量、商业筑活力、体育显特色”的发展格局。这意味着市民既可以在河畔跑步骑行、参与体育赛事,也能在夜间市集、音乐演出和非遗体验中获得休闲与文化滋养。
三是以可持续发展支撑城市长远需求。通过创新投融资机制,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探索“从输血到造血”的运营模式,推动公共空间从依赖财政供养向自我造血转型,形成绿色低碳、经济可行、社会共享的长效机制。
因此,这一目标与现代城市生活紧密契合:它既保障了安全、绿色的生态空间,又创造了活力、多元的消费和文化场景,同时还能实现运营上的可持续,真正把“绿水青山”转化为提升市民幸福感和推动城市活力的源泉。
中国环境:随着规划逐步推进,如何在确保水生态持续健康的同时,推动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提升? 康晓乐:我们始终把保障水生态安全放在首位。一方面,我们以水安全为前提,高质量推进水毁修复和生态修复工程,持续优化河道与滩地景观,塑造“韧性、永续”的永定水岸,确保水环境的长久健康。同时,坚持“再野化”理念,营造本土多样化的生态空间,让市民能够亲近自然、享受绿色福利。
另一方面,在巩固生态本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文旅、商业、体育等多元业态的深度融合,引入夜间经济、水上运动、文化演艺和特色消费场景,打造“文商旅体展”一体化的综合产品体系。通过产业、场景和资源整合,把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济效益。
同时,注重公共空间品质提升和消费场景营造。例如,在服贸会期间,我们尝试了摄影展、餐车市集等运营模式,既丰富了市民体验,也为未来沿线的市场化运营积累了数据与经验。下一步,我们将以堤顶路提升项目为起点推动各重点项目落地实施,并探索“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市场化运营”的多元模式,实现从“生态修复”到“活力造血”的转变。
总的来说,我们的目标就是在守住生态底线的同时,把“两园一河”建设成一个既有山水之美、文化之魂,又能激发经济活力、惠及社会民生的国际一流滨水空间活力带。
中国环境:在推动区域协同联动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加强与政府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 康晓乐:“两园一河”涉及三区多部门,协同联动是关键。一方面,北京水投集团积极融入市级协调机制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确保规划、建设、运营同向发力。
另一方面,我们加强与属地政府及企业的联动,与三区政府及相关部门保持密切对接,同时与区域重点主体协同推进,形成工作合力。
此外,在专业层面,我们还联合国内外一流设计咨询机构,共同研究产业策划方案、区域蓝绿空间布局、文旅商体导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借助多方智慧把握发展方向。
通过多层次、全链条的沟通协作机制,集团将以“政府引导、平台实施、属地联动、条线协同”的工作体系,为“两园一河”区域协同联动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来源: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