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起步晚、基础弱,农村黑臭水体一直是农村居民最反感的污染源之一,既威胁着流域水环境安全,也对人居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对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高度重视,将农村黑臭水体作为群众家门口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纳入民生实事推动整治,全面实施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三年行动(2024—2026年),并要求2026年年底全面消除黑臭。
分类分区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每逢傍晚,亳州市谯城区十河镇梅城集的退休教师赵传运都会来到洪仙庙沟散步,欣赏水清草绿的田园风光。
“两年前这里还臭气熏天,污水横流,影响了梅城中学的校园环境。”赵传运回忆道,当地部门在启动洪仙庙沟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后,采取控源截污、生态修复等措施,帮助零散住户改厕新建化粪池,以“小三格+生态滤池”的模式处理生活污水,水体治理项目完成后惠及了1400户、5000余名村民。
考虑到农村黑臭水体具有分布广、污染成因复杂等特点,我省采取分区分类等形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广“三池一地”(三格式化粪池+人工湿地)资源化利用、“生活污水+农业面源”共治等模式。例如,将城镇近郊农村污水纳入城镇污水管网;在离城镇较远且居住集中的村庄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在人口较少、居住分散的村庄,采取资源化利用模式,就近就地消纳。
目前,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已指导全省102个县(市、区)编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全省6584个行政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
“一水一策”推动黑臭水体治本清源
治理一个水体,改善一方环境。
目前,农村黑臭水体的判定主要依据感官判断、公众评议、水质监测等3种方式。
“水体颜色发黑、发白,或气味浓烈、难闻等,存在任意一种情况的,即可判定为黑臭水体。在感官判断不了的情况下,可以对周边群众开展调查,若60%以上村民认为‘黑’或‘臭’,即判定为黑臭水体。”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感官判断和公众评议都无法确定的情况下,则通过水质监测进行判定。
在水质监测方面,我省生态环境部门运用遥感监测和实地核查方式共排查出5692个农村黑臭水体,并逐一溯源调查、分析污染成因,制定“一水一策”治理方案。在水质治理方面,以“三治(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业和服务业污水)、一清(清理内源污染和垃圾)、一修复(修复水体生态)”加快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并联合农业农村、住建、水利等部门统筹推进污染源头的治理。
完善机制促进农村水体长治久清
淮北市相山区的渠沟镇程阁村空气清新、水面清澈,村内池塘里睡莲竞相绽放,沟塘沿岸绿植繁茂,构成了一幅绿意盎然的生态图卷。
然而两年前,由于受上游工业污水和周边农业面源污染影响,程阁村水体黑臭,村民避之不及。淮北市遂以程阁村为试点,引入社会资本治理黑臭水体,打造了区域活水循环体系和“贝鱼草菌藻”修复系统,恢复了水系的自净能力,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
目前,农村黑臭水体已纳入省生态环保督察和警示片关注的重点内容,全省各地各部门针对农村水体积极开展常态化排查整治和巡查管护,防止返黑返臭,并鼓励村集体或村民以认领、承包等方式合理利用农村闲置水体,让农民成为水体的使用者、受益者和管护者。
截至今年7月,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已提升至44.7%,高出“十四五”目标14.7个百分点。自“全省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三年行动”实施以来,已累计成功治理2584个水体。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