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我国水利发展取得新成效,河湖生态环境面貌发生新变化。我们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断流百年的京杭大运河、断流27年的西辽河、断流26年的永定河等一批河流全线贯通,重点河湖生态流量达标率达98.6%,整治‘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14万个。”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在9月29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十四五”时期水利高质量发展成就。
推进建设安全河湖、生命河湖和幸福河湖 “十四五”期间,水利部门以强化河湖长制为抓手,加强流域的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和源头治理,着力建设安全河湖、生命河湖和幸福河湖。
在建设安全河湖方面。水利部严格管控河湖的行洪蓄洪空间,依法划定了170万公里的河道、3000多个湖泊的范围,全力守护江河安澜。纵深推进河湖库“清四乱”的规范化和常态化,累计清理整治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14万个,有力维护了河湖的行蓄洪功能。
在建设生命河湖方面。水利部深入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开展了河湖健康评价,加强了河湖水系的连通和生态补水,实施退圩还湖,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大批河流湖泊恢复了流动,像京杭大运河、永定河、西辽河等一大批河流在断流多年后实现了全线贯通、全线有水。一大批湖泊有效恢复了面积,像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洪湖等湖泊恢复水域面积1300多平方公里,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司长于琪洋表示。
同时,水利部还积极践行“两山”理念,统筹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支持地方实施了122个幸福河湖建设项目,建成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幸福河湖,因地制宜地构建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造了以河湖水系为依托的绿色产业链、生态农业带、优质服务业体系,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好景象。
黄土高原“绿色版图”向北延伸 黄土高原曾是世界上水土流失面积最大、流失程度最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区域面积的71%,在人们固有的印象中曾是“沙土漫天、沟壑纵横”。经过多年持续治理,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消减超过一半,主色调由“黄”转“绿”,绿色版图明显向北延伸。
陈敏在回答媒体有关黄土高原的生态变化时表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消减超过一半主要是采取了减“存量”、控“增量”、提“质量”等三方面措施。
在减“存量”方面,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减少入黄泥沙为重点,在多沙粗沙区特别是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因地制宜建设淤地坝、旱作梯田,配套坡面植被措施,构建拦截入黄泥沙第一道防线。“十四五”以来,新建淤地坝3879座、旱作梯田400万亩,其中淤地坝新增拦截入黄泥沙能力超12亿吨。例如,陕西省米脂县高西沟村创新采用缓坡修梯田、沟里淤地坝、荒坡陡坬搞绿化的治理模式,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成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
“目前,我国已建成淤地坝5.8万座,拦截泥沙74亿吨,形成了‘拦沙—造地—富民’模式,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多沙粗沙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经验借鉴,为世界水土保持提供了中国范例。”陈敏介绍说。
在控“增量”与提“质量”方面,我国建立了水土保持空间管控制度,依法划定水土保持重点区域,实施差别化防治措施。同时多措并举推动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以“政策链”转动“资金链”,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
“我们强化砒砂岩区、多沙粗沙区、水蚀风蚀交错区等生态脆弱区域保护,持续提升流域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以能源、化工、矿产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项目等为重点,构建全链条、全过程水土保持监管体系。‘十四五’以来,有效防治因生产建设可能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面积4.6万平方公里。”陈敏表示。
来源: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