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我市地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12条入海河流稳定消劣,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和劣Ⅴ类水体比例均达到国家考核要求。”在近日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召开的“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天津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保护处处长张震公布了这一系列成果,并系统介绍了天津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通过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实施“一河一策”等举措,全面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的实践与规划。

坚持源头管控水环境治理持续深化 推进入河排污口规范化管理是深化水环境治理的重要举措。天津市制定实施了《天津市入河入海排口排查整治工作方案》,将全市重点河流、水库纳入排查范围,覆盖工业、污水处理厂等污水排口以及城市、农村雨洪排口等各类排口,并组织各区按照“一口一策”原则开展分类整治,实现“有河皆查”“有口皆管”。
在工业污染源监管方面,天津市持续推动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置,目前市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已基本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通过实施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行动,对园区内企业排口、雨污排水管网、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等开展水环境问题调查评估,推动提升工业园区整体污水处理效能。
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短板加快补齐。通过实施新建、改造污水管网、改造雨污混接点和合流制片区、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等工程项目,全市污水处理厂规模达到496万吨/日,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8%以上。“经过系统治理,建成区黑臭水体已实现‘长制久清’,城市水环境面貌得到改善。”张震说。
强化科学调控水资源保障有力有效 天津市不断完善河湖生态流量管理机制,着力加强河湖生态用水保障。通过积极争取外调水源,统筹利用雨洪水和再生水实施河湖生态补水,每年向七里海、北大港、大运河等重要河湖湿地生态补水量超过10亿立方米。七里海、海河干流等重点河湖生态水位(水量)保障方案得到严格落实,日常监测预警持续加强。截至2024年底,天津市重点河湖生态水位(水量)保障率达到100%。
在饮用水水源保护方面,天津市持续深化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落实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第三期协议。“津冀两省市始终保持密切的对接会商、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通过联合开展年度水质监测数据确认、协议实施绩效评估、资金拨付、现场调研与交流座谈等工作,持续加强引滦沿线水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张震介绍说。“十四五”期间,黎河、沙河两个入津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于桥水库水质稳定达到Ⅲ类。
推进生态修复水生态系统稳步恢复 天津市积极推进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先后实施津南区再生水利用及河道生态修复、武清区机场排水河、东丽区金钟河、黄港一库湿地、西青区王稳庄镇水生态修复提升、北辰区卫河、宝坻区大唐庄镇等多个生态修复项目。
北辰永定河泛区、武清永定河泛区与永定河水系连通工程的实施,实现了水资源的多源互补,持续提升河道水生态修复能力。滨海新区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并于2024年顺利完成总结评估。
针对湖库富营养化与水华风险,天津市加强重要湖库水华预警防控,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手工地面监测等手段,每年开展于桥水库水华监测与预警,严密监控于桥水库等重点湖库水质和水华动态。通过定期实施库区增殖放流、菹草打捞工程,于桥水库综合治理与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
水生态监测评估体系不断完善。天津市开展了河湖水生态状况本底调查,对蓟运河、海河、大运河、于桥水库等重点河流、湖库的水生生物、水体缓冲带进行调查监测,科学评估河湖水生态健康状况。在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方面,积极组织申报生态环境部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海河(河北区段)、子牙河(红桥区段)、蓟州区州河先后入选前三批生态环境部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展望下一步工作,张震表示,将立足“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城市定位,锚定美丽天津建设目标,以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为统领,持续强化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治理,以更高标准、更有力举措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
来源: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