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美丽北京”建设专场)召开。北京青年报记者获悉,“十四五”期间,在全市经济总量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全市生产生活年用水量始终保持在30亿立方米以内。预计2025年底,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由“十三五”末的10.55立方米降至8.4立方米以内,即1立方米水可以创造出约1200元地区生产总值,居全国首位。

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伊锋介绍,本市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战略储备和调配,形成外调水和本地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雨洪水五水联调的保障格局。五年来,北京累计接收南水53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由“十三五”末的1300万增至1600万。
同时,本市强化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平原区地下水位连年回升,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全面清零。建成区海绵城市达标面积比例提升至40%,比“十三五”末增长一倍。全市日供水能力达1000万立方米,提前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目标。
此外,在水环境方面,本市接续实施城乡水环境治理行动,加强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升级改造垡头、五里坨等污水处理厂,新建台湖总部基地、稻香湖二期等一批再生水厂,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800万立方米/日,污水收集处理效能显著提升,黑臭水体、劣V类水体实现动态清零,河湖水域成为鸟类迁徙驿站和栖息乐园,桃花水母等珍稀物种频现多个水域,绿水青山成为大国首都的靓丽底色。
在水生态方面,本市严格水生态空间管控,实施母亲河复苏“一河一策”,统筹多水源跨流域生态补水,全市五大河流连续五年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河湖复苏北京案例被评为全国典型示范。全市水生态监测站点由“十三五”末的66个增至245个,建立全国首个水生生物智能识别自动监测站网,主要河流、湖泊、水库都有了专属健康“体检报告”,全市水生态健康水平不断提升,水生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
在滨水空间方面,本市积极打造高品质滨水空间,温榆河公园二期建成开园,公园如期实现“一年启动、两年示范、五年成型”的目标,同时作为北京城区最大的蓄滞洪区,可实现“平急两用”。建成永定河、北运河、环二环等400余公里的滨水慢行系统,持续推动河湖游船通航和水利工程对外开放。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清河之洲”滨水公园、小龙河等一批水绿共融的滨水空间火爆朋友圈。皮划艇、帆船、龙舟、滑冰等各类水上冰上运动在河湖空间蓬勃兴起,幸福河湖成为百姓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