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10月19日央视新闻报道,住建部、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近日联合印发《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行动方案(2025-2027年)》,要求各地大力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风险防控和治理能力。
韧性城市建设议题,是城市发展“里子”问题的再聚焦。此番九部门联合发布的行动方案,关注城市建设从“面子”到“里子”的深化,既是对现实痛点的精准回应,更是对城市治理理念的革新升级。
韧性城市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象化的抗风险能力体系。它要求城市在遭受地震、暴雨、疫情等冲击时,能像弹簧般“压不垮、弹得起”。当前我国不少城市建设短板多在“里子”,如供水、排水、燃气等管线平均使用年限已超30年,部分管线甚至“带病运行”;排水管网设计标准滞后于城市化进程,暴雨季一些城市严重内涝;“重地上轻地下”的发展模式,为城市安全埋下不少隐患。
此番行动方案将韧性城市建设进一步由目标转化为“路线图”,通过细化9大类32项具体任务,形成了从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建设到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完善的全链条规划。以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为例,方案明确要求推进水电气热等管线的数字化改造,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现24小时监测,这种“技术+制度”的双重赋能,让隐患可预警、问题可追溯、处置可协同。更值得关注的是“协同治理”理念的落地,如方案提出的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有望打破以往“各自为政”的治理困局。
让韧性城市建设的“路线图”尽快照进现实,首先,技术落地要“实”要“准”。如方案特别强调“统筹利用地上地下空间”,要求所有城建数字化平台须兼容国标,避免重复建设,同时整合国土空间、市政管网、建筑结构等数据,形成“一张图”管理,根治“数据孤岛”顽疾。
其次,资金保障要“稳”要“久”。韧性城市是需要持续投入的“长跑工程”,方案提出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融资机制,既缓解财政压力,又引入专业运维团队,实现“建管养”一体化。
此外,公众参与要“深”要“广”。城市安全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民的“大合唱”。方案要求建立社区应急响应网络,通过定期培训让居民掌握基本救援技能;同时推广“韧性社区”建设,既提升景观又增强蓄洪能力,通过这种“微改造”让市民切实享受到韧性城市的红利。
唯有将“里子”工程做实做细,才能让城市既有“面子”的光鲜,更有“里子”的坚韧。期待在“路线图”指引下,政府、企业、市民能形成“共建共享”良好局面,共同筑牢城市安全新防线,让我们的城市更好实现“大灾无大难、小灾不成灾”的韧性目标。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