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碳索成都绿色新程”2025年生态文明媒体采风活动启动,本次活动由四川省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主办、成都市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与对外交流合作中心承办,囊括多个成都生态环保特色亮点点位,全方位地展现成都生态文明建设新成果、绿色低碳发展新成效。
当日下午,从成都蓉光炭素股份有限公司地块治理修复成功转型项目点位到东安湖,由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省市主流媒体记者、摄影师等10余人组成的采风团边参观边记录,了解城市“新地标”、省级美丽河湖蜕变的背后故事。这背后的“绿色”技术担当,正持续转化为市民可感可及的生态环境幸福感、获得感,描绘公园城市的底色。
“绿色”修复法催生城市新活力 在成都龙泉驿区车水马龙的驿都大道旁,一座现代化的商业综合体正洋溢着蓬勃的生机与人气。然而,数年前这里还坐落着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炭素制品生产企业之一——成都蓉光炭素股份有限公司的厂区。
当时,该企业为工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因早期的“跑冒滴漏”问题,让小部分土壤遭受了污染。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该公司承担起了修复重任,秉持高效、经济、绿色的理念,经多方比对选择了最彻底的方案——高温焚烧处置工艺。
“治理修复过程如同一场外科手术,项目团队通过深度调查,精准锁定了土壤污染的‘靶心’,避免了盲目开挖带来的资源浪费。”成都市龙泉驿生态环境局土壤与固体废物管理科科长孔凡飞介绍,随后,受污染的土壤被送入专业设施进行高温焚烧,彻底分解污染物,从根本上消除了环境风险,之后再外购清洁土壤进行回填。
这样的“绿色”修复法不仅治愈了土地的创伤,更释放了发展动能。据了解,修复完成后,总计约268亩的土地达到了住宅和商业开发的安全标准,也迅速吸引了市场的目光,其中部分土地成功引入成都杉杉奥特莱斯。如今,环境的改善带来了商业的繁荣、居住品质的提升和公共配套的完善,大量就业岗位也随之释放,极大地增强了区域民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守护净土,筑牢生态文明建设的根基。从单点修复到全域治理,成都的绿色实践正在形成可复制的生态价值转化路径。近年来,成都持续推进国家“无废城市”试点建设,实施“十百千万”无废细胞工程,累计建成无废小区、无废商场、无废工厂等21类1458个“无废城市细胞”。同时,成都市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和风险管控,开展大宗固废环境问题排查和危废环境监管专项整治行动,全市土壤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
“科技+生态”并举,助力美丽河湖建设 “天气好的时候,我经常在这儿跳舞、拍视频,环境好了,生活也丰富了。”来到位于成都龙泉驿区的东安湖,采风团遇到了正在随伴奏练舞的徐大妈。放眼望去,像她这样运动休闲的人并不少见。规划总面积29平方公里,拥有1634亩开阔水域的东安湖,已成为成都市民乐享的生态空间。
“2019年以来,我们采取‘改—构—提—增—维’五步水生态修复法,对水环境、水生态等进行修复,还成功入选‘四川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成都市龙泉驿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杨寒稀告诉记者。
据介绍,治理工程以科技与生态并举的思路,实施关键的“河湖分离”,随后启动“外源截污—雨水净化—生态修复”治理模式,通过植入植草沟、构建“水下森林”等海绵设施,大幅提升水体自净能力,成功地将水体透明度从不足1米提升至清澈见底的4.4米,核心指标稳定达到地表水Ⅰ类标准,实现了水生态环境的本质提升。
治理后的东安湖,还催生了多维价值的转化。据悉,该地“七岛十二景”的诗意空间格局已成为热门打卡地,年均吸引游客超300万人次。2025年最新监测数据显示,环湖湿地已成功吸引普通鵟、靴隼雕、游隼等多种珍稀野生鸟类,区域生物多样性指数较治理前显著提升40%。
东安湖的蝶变,只是成都扮靓岸绿水清河湖颜值的一块拼图。近年来,成都市践行“三水统筹”治理理念,加强岷沱江重点流域水环境整治,统筹推进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整治入河排污口问题844个,实施饮用水安全提升和城乡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提质增效计划。值得一提的是,国省控地表水断面优良比例保持100%,黄龙溪出境断面实现了“劣Ⅴ类变Ⅱ类”的历史性跨越。
不仅如此,成都市还全力推进美丽成都建设,已出台美丽成都建设战略规划和年度行动计划,健全美丽成都“1+N”政策体系,扎实开展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社区示范建设。除了东安湖,兴隆湖、白河还入选生态环境部及省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崇州、蒲江入选美丽四川先行区试点。
来源:四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