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5月启动海绵城市示范城市建设以来,天水市以问题为导向、以目标为引领,运用系统思维与分区治理思路,坚持“蓝绿灰”协同发力,信息化、科技化、精细化推进项目建设管理,全面打好“渗、滞、蓄、净、用、排”组合拳,统筹做好城市水环境改善、排水防涝设施建设、生态功能修复,推动城市治水理念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深度转变,打造海绵城市建设“天水样板”。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高位谋划推进。成立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设立天水市海绵城市建设服务中心,建立市级层面推进调度机制,重要事项提交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一般事项通过专题会议、工作例会部署推进。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重点督办内容,定期跟踪督办进度。同时,进一步完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绩效考核评价制度,靠实县区和相关部门责任,组建县级干部包抓攻坚小组,实行划片包干、压茬推进项目。
二是健全工作制度,规范建设标准。立法制度保障方面,颁布《天水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配套出台《天水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细则》等60余项法规制度,形成海绵城市建设“1+1+N”长效机制,项目建设实现全过程管控。地方标准制定方面,发布天水市辖区长历时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出版《天水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天水市海绵城市建设植物选型技术导则》《天水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验收及运行维护技术导则》等省级工程建设标准3项、设计图集1项、海绵城市建设指南6项,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三是突出规划引领,系统推进实施。在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和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各层级规划编制中,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完成《天水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22-2035)》等多项相关规划编制工作,形成全方位的规划管控体系。对项目总盘子全面梳理、优化和调整,结合实际条件持续优化《天水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实施方案》,确保项目符合国家政策、切合天水实际、顺应群众期盼。
四是坚持建管并举,全程闭环管控。自然资源部门在规划编制中全面融入海绵理念,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标作为项目规划条件管控。发改部门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指标,严把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审批关。水务部门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规范开展防洪评价审批及水土保持方案评审、验收。住建部门将海绵城市设施纳入施工图审查范围,全程跟踪督导检查;同时通过发放海绵管控指标表,审核设计专篇等措施有效促进海绵指标落实,实现了建成区所有新建、改扩建项目的全域管控。
五是加强培训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多次邀请住建部专家进行实地指导,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政策,及时回应群众关心关切问题。依托各类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普及海绵城市知识,引导社会公众理解支持海绵城市建设。制定并推送海绵城市建设电子地图,组织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群众满意度调查,营造了全民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浓厚氛围。
随着海绵城市项目建成投用,市区内涝积水区段全部消除,内涝防治标准达到30年一遇,黑臭水体返黑返臭现象全部消除,地表水体水质全部达标,可透水面积比例达45.27%。2024年9月,天水市海绵城市建设顺利通过国家三部委终期验收,弘文园、马跑泉公园、天水市烟草制造产业园等3个项目入围中国“全域海绵”典范项目,打造出海绵城市建设的“天水样板”,呈现三个方面的特色亮点:一是坚持“本土化、适用化、科学化”理念。针对“两山夹一河”地形地貌,打造独具特色的黄河中上游河谷地貌“山、城、河”水安全立体统筹生态海绵体系,在山层面水土得保持、生态有缓冲、山水有序排,在河层面洪水通畅排、生态廊道建、担上游责任,在城层面径流自源控、安全有保障、资源得利用。二是注重“全面性、系统性、标准性”保障。坚持系统化全域推进思维,制定《天水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实施方案》,通过加强立法、系统编制规划和全方位构建技术标准,紧盯立项审批、规划管控、资金筹措、设计建设、验收移交、运维管理等各个环节,严格实行全流程管控、系统化推进。三是突出“全面性、系统性、标准性”管理。实施城市地下管线信息普查,建立地下市政管线GIS系统,开发海绵城市建设智慧管控平台,搭建“一张图”、视频监控、智慧水利等8个平台子系统,实现采集管道流量、水质等14类基础数据可量化、可视化,有效提升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精细化、科学化水平。
来源:甘肃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