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5月入选“全国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渭南市立足“南高北翘、中部低洼”的地形特征与“缺水又怕涝”的现实困境,以系统化思维破题,探索兼具生态效益与民生温度的海绵城市建设路径。近日,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生态市政院主任工程师陆品品博士接受《渭南日报》记者采访,从专业视角解读渭南海绵城市建设实践、展望未来方向。
记者:近年来,渭南市正全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但提及海绵城市,不少市民仍觉得概念抽象。能否从城市治理逻辑出发,阐释海绵城市的核心内涵,让广大市民更好地理解这一理念?
陆品品:通俗地讲,海绵城市就是让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达到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发生的效果。
所以,海绵城市并非单一的工程项目,而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的系统性概念。具体而言,它通过综合运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全域谋划、系统施策、有序实施,最终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构建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健康水循环系统。
从治理逻辑看,海绵城市聚焦城市建成区内因雨水导致的系列问题:它既是缓解内涝的关键手段,能有效应对设计标准内的强降雨,也是破解缺水困境的重要路径,可回收利用雨水资源。还能减少初期雨水的面源污染,是改善城市水环境、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抓手。
记者:长期以来,城市内涝困扰着渭南市民,而渭南又是典型的缺水型城市,人均水资源量仅236立方米/年,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0。请谈谈渭南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陆品品:渭南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既是坚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的必然要求,也是有效破解自身发展困境的现实选择,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1.缓解城市内涝的现实需求: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硬化面积迅速增加,降雨在这些地区产流多、汇流快、出流急,这些区域的排水压力大,内涝风险相应增高。近年来,气候变化造成强降雨频发,进一步加剧了这些地区的内涝问题。全国十余年的海绵城市实践证明,其在防涝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许多城市抵御洪涝风险筑牢了“安全屏障”。
2.补齐防洪排涝设施短板的必然选择:渭南中心城区地势“南高北翘、中部低洼”,渭河穿城而过,南塬洪水易裹挟泥沙入城;加之城区排水管网老化、泵站能力不足,亟须通过系统化建设补齐短板。
3.平衡“涝”与“缺”的重要途径:渭南属温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约560毫米,但降雨集中在汛期,旱涝急转特征明显——汛期雨水白白流失,非汛期水资源紧缺。而海绵城市既能拦蓄汛期雨水防涝,又能回收利用补充水资源,实现“一举两得”。
记者: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渭南在具体实践中采取了哪些针对性举措?这些举措的设计逻辑是什么?
陆品品:渭南的海绵实践,核心逻辑是“不照搬经验、立足本地实际”,走“问题导向、系统创新”的路径,具体举措可概括为“三步走”:第一步是“摸清底数、精准破题”。2022年示范建设启动时,渭南首先开展1200公里雨污水管网溯源监测,全面查清管网拓扑关系、混错接、堵点等“病害”,为后续项目提供精准“诊断报告”,避免“盲目决策”。第二步是“顶层设计、系统布局”。摒弃“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零散治理,修编渭南中心城区排水防涝、海绵城市建设等专项规划,制定系统化实施方案,明确“上游南塬拦蓄山洪、下游城区排除涝水”的分区分担策略,一方面扩容泵站、改造管道,理顺灰色基础设施的排水系统,另一方面改造公园、改造小区,因地制宜建设“逢雨调蓄、雨后回用”的绿色海绵体,构建“全域统筹、分区施策、灰绿结合”的治理框架。第三步是“科研攻关、保障质量”。针对西部黄土台塬的土壤特性、湿陷性黄土的施工风险等本土技术难点,开展《典型海绵设施适宜性植物选型》《建设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等8项专题研究,形成“技术手册+样本库+参数标准”体系,打通设计、施工、养护全链条,确保项目落地即见效。
记者: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路线是核心支撑。能否具体谈谈渭南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路线是什么?实施了哪些重点项目?
陆品品:渭南的技术路线紧扣“三大核心目标”——筑牢南塬防洪屏障、补齐排水设施短板、缓解水资源短缺。围绕这一主线推进三类重点项目:一是南塬防洪能力提升工程:按照“上拦、中蓄、下排”思路,实施双创基地北区雨水排泄、南部沟道综合治理、站北街泄洪通道等项目,通过建设沟头防护、拦洪坝和谷坊以及生态修复等措施,降低城市上游南塬洪水入城风险,阻断“泥沙裹挟”的路径。二是城区排水基础设施升级工程:针对内涝积水点,优化排水分区,推进杜化路、东风大街排水主干管改造、高新区东排渠扩容,同步实施雨污分流,畅通排水通道;对仓程路雨水泵站进行扩容,提升末端抽排能力,从“管网到泵站”全链条强化排水效率。三是源头减排与资源利用工程:在新城区建设中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同时结合城市更新,在新建项目、老旧小区、公园绿地中落实海绵理念——比如车雷公园、创新公园的雨水调蓄设施,街头绿地的透水铺装,海绵道路的下沉式设计等。这些项目既能消纳地块内雨水、减轻管网压力,又能回收雨水用于绿化浇灌、生态补水,实现“排涝”与“节水”的协同。
记者:今年9月16日的强降雨中,渭南城区部分路段仍出现内涝,市民对此高度关注。如何看待这次内涝?看待社会上存在的海绵城市“万能论”和“无用论”两种认知偏差?
陆品品:首先要客观看待这次内涝:从结果看,相比往年,对南塬最大的3号沟洪水实现了有效拦截,南塬泥沙入城现象明显减少,此次内涝退水时间缩短50%以上,这正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效体现;但确实仍有局部积水,需理性分析原因:一是降雨超设计标准:当天最大小时降雨量达到69毫米,属于短时极端强降雨,超过海绵城市“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超标准降雨情境下,海绵设施是“韧性补充”,而非“全能替代”,仍需依赖应急排涝机制。二是工程建设时序问题:杜化路排水主干管尚未全部打通,未能分担仓程路主干管的排水压力。而仓程路管网建成时间早,服务面积约15平方公里(占临渭区主城区的1/3),已无法满足城市扩张后的排水需求,这也正是建设杜化路管网的初衷。
至于“万能论”与“无用论”,本质是认知偏差:“万能论”高估了海绵设施的承载能力,忽视其“设计标准内有效”的前提;“无用论”则窄化了海绵城市的价值,只以“是否积水”评判,却忽视其在水资源利用、生态改善等方面的长期效益。同时,还是要客观评价3年来渭南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内涝治理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效,不能简单用“无用论”否定。相信在杜化路排水主干管、站北街泄洪通道等主干工程陆续完工后,城市的防内涝水平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纠正认识偏差,关键是树立“系统认知”——海绵城市是城市水治理的“协同者”,而非“唯一解”,需与防洪工程、应急机制、长效管理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效能。
记者:随着三年示范期结束,市委、市政府已明确“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方向。结合《渭南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对下一步工作有哪些建议?
陆品品:海绵城市建设是“久久为功”的民生工程,示范期结束不是终点,而是全域推进新的起点。关于下一步工作,建议聚焦四个“核心着力点”:1.加快未完工项目收尾:重点推进杜化路排水主干管、站北街泄洪通道等关键工程,确保早日形成防洪排涝的完整链条,发挥整体效益。2.强化已建项目运维管理:加强运维人才培训,做好设施常态化养护,利用海绵城市智慧管控平台,加强设施监管,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避免“重建设、轻管理”导致设施失效。3.落实长效管控机制:以《渭南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为依据,夯实有关部门主体责任,将海绵要求纳入城市规划、土地出让、项目审批、施工管理、竣工验收、运维监管的全流程,实现“全域覆盖、有效落实”。4.深化社会协同共治:海绵城市需要市民参与——比如避免雨水口堵塞,保持下沉绿地卫生,爱护透水铺装等。建议通过“案例宣传+现场体验”等方式,普及海绵理念,让“共建共享”成为社会共识,让海绵城市真正“活”起来。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打造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这为海绵城市建设指明了深化方向。未来,渭南将持续锚定“韧性”核心,将海绵理念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生命周期,以系统化思维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协同治理,让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同频共振,助推渭南高质量发展。
来源:渭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