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这水可不大行,现在你看,多清啊!”在山东省济宁市太白湖景区老运河人工湿地出水口,家住湖畔的王大爷望着清澈见底、芦苇摇曳的水面发出感叹。这一转变,得益于济宁太白湖新区推行的“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河道水生态修复+雨污管网”全链条治理模式,标志着区域水环境治理实现从“治污”向“育生态”的系统性跨越。

水治理的首要环节在于污水处理。位于太白湖新区的济宁中山公用水务有限公司污水分公司完成提标改造后,出水水质由一级A标准提升至准Ⅳ类,化学需氧量与氨氮浓度显著下降。目前,新区已形成“四厂联动”的污水处理体系,日处理能力达24万吨,其中3座出水水质达准Ⅳ类,尾水成为生态补水的稳定“优质水源”,为后续湿地与河道修复奠定基础。

为进一步净化、涵养水源,当地建设了老运河尾水截流人工湿地等3个人工湿地,构成水质的“天然净水池”,总处理规模约30万吨/日,消化超过90%的污水处理厂尾水。通过“潜流湿地+表流湿地”组合工艺,湿地系统对尾水实施深度净化。以老运河湿地为例,日处理约10万吨尾水,净化后化学需氧量浓度再降10%,总磷削减85%,最终出水达地表水Ⅲ类标准,稳定汇入南四湖。新区同步实施“精准运维”,保障湿地持续发挥净化功能。

在洸府河太白湖段,实施沉水植物种植等生态修复工程,累计新增沉水植物面积20万平方米,河道水质与生境明显改善,吸引白鹭、野鸭等鸟类栖息。洸府河西岸北湖湾小区居民刘女士感慨:“以前河道有轻微异味,现在变得非常美了。”生态修复不仅净化水质,也重塑人水相亲的城市景观。
以“污水零直排”为目标,太白湖新区系统推进雨污管网改造,累计检测管网260公里,查明混接点127处、破损点53处。通过实施“源头分流”工程,新建雨水管网18公里、污水管网12公里,配套建设调蓄池3座,有效解决雨天溢流问题,实现从末端治理到源头防控的转变。
从单一治理到“系统共生”,太白湖新区逐步构建起全链条水生态体系。截至今年9月,地表水考核断面达标率为100%,主要河道水质稳定达标,南水北调东线输水通道太白湖段水质持续优良。
济宁市生态环境局太白湖新区分局局长苏加贡表示,下一步将探索构建“智慧水生态”管理平台,整合水质、水文与生态数据,推动水环境管理数字化;同时,推广“湿地+文旅”“河道+景观”等融合模式,让“清水绿岸”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幸福靠山”。
来源: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