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与河南两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联合印发《皖豫省际毗邻地区合作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不仅明确了中部地区省际毗邻合作新样板的建设路径,更将多年来两省生态环境共治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这一方案的实施有利于推动省际生态环境治理从“各扫门前雪”迈向“抱团解难题”,从而形成治污“一盘棋”的良好局面。
河流有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山脉有南北坡,不同地区的发展定位不同、需求不同,对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标准也不尽相同,构建监管协同合作机制正是求同共赢的破局之道。
省际边界地区往往是政策执行的“末梢”,也是治理难度最大的区域。长久以来,因行政壁垒造成的监管分割、标准不一、执法困难等问题,使这些地区成为环境风险的聚集区和发展洼地。比如一些不法机动车检测站利用监管漏洞让不合格车辆异地“通关”,反映了传统治理模式在面对跨区域性问题时仍存在短板。针对省际毗邻地区一些不法机动车检测站让年审不合格车辆异地“通关包过”问题,《方案》从机制上明确要强化移动源协同治理,联合开展机动车环境检测机构溯源核查。
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各要素相互依存、紧密联系。往往上游排污,下游遭殃。面对跨界河湖治理中的行政壁垒、监管分割等共性难题,两省此前就为了打破地域局限,于今年4月由两省生态环境厅对汛期污染进行了协调沟通和排查会商,有效解决了洪河、小洪河等河流水质波动问题。《方案》的发布表明,为保护贯穿两省的淮河“母亲河”,豫皖两省不再满足于临时性的协调沟通,而是致力于构建常态化的合作机制。从联合监测、数据共享到溯源核查、应急联动,从生态补偿到产业协同,以“组合拳”精准发力牵牢跨域治理的“牛鼻子”,通过制度创新破解了边界治理难题。
省际合作机制之变背后是理念之变,理念一变发展道路更宽。界首的循环经济、濉溪与永城的铝基新材料合作、大别山区的碳汇经济试验区等,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绿色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最亮底色。两省在新能源、新材料、林业经济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以生态协同促产业协同的良性循环,正是高质量发展在区域层面的具体呈现。随着两省共同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联手发展铝基新材料静脉产业、发展以竹代塑等绿色低碳产业、六安和信阳共建碳汇经济试验区、支持大别山区绿色金融先行先试等的持续推进,皖豫毗邻地区将在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方面提供更多的“皖豫经验”。
机制变,活力现。京津冀协同治污十年,三地PM2.5年均浓度下降幅度都在六成左右;川渝五年共建共保,两地PM2.5年均浓度降幅刷新历史纪录,23条跨界河流国考断面首次全部达标;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发布的流域型综合排放地方标准,对推进南四湖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协同保护,构建水生态环境治理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上海、江苏等四省份8部门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环境领域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清单》,使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人员有清晰的执法标准和标尺;2024年10月皖苏鲁豫省际毗邻地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作区建设工作开展以来,跨省的四市7县行政治理形成了共治共享的协同合力。全国各地的生动实践证明,在重点流域和行政区域推行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协同合作机制,有助于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消除省际边界监管“空白地带”,推动生态环境治理打开新局面。
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各要素相互依存、紧密联系。无论是大气污染防治,还是水污染防治,只有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改变“单打独斗”的局面,下好生态环境保护“一盘棋”,才能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性和协同性,有效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