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5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收官‘十四五’争先进位话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省水利厅专场。记者了解到,“十四五”期间,全省完成水利投资1000亿元,较“十三五”的752亿元增长33%,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162.19亿立方米,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发布会上,省水利厅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十四五”期间全省水利事业发展成就,通过构建现代水网、强化民生保障、严格资源管理、修复生态环境、筑牢防灾屏障、深化改革创新六大举措,全省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为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夯实了水利根基。
着力构建省级水网体系 据介绍,“十四五”以来,省水利厅在水网络构建方面,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高质量编制实施多项水利规划,着力构建“四横一纵、九河连通、多源互济、统筹调配”的省级水网体系。河西走廊水资源配置工程被确定为西北水网标志性骨干工程,引洮、引大取水枢纽跻身第一批国家水网重要结点工程,白龙江引水、引大延伸增效等工程稳步推进;景电灌区现代化改造、黄河甘肃段防洪治理(二期)等重大工程开工建设,引洮二期骨干及配套城乡供水、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等工程建成通水,积石山灾后恢复重建水利项目全面完成。
民生水利建设扎实推进 “十四五”以来,全省建成水库、淤地坝、小微型调蓄设施等“水盆子”1459个,其中引洮工程让“苦瘠甲天下”的陇中600万群众吃上干净甘甜的洮河水。围绕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我省出台专项规划,推行“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累计投入84.39亿元,建成农村水源保障和管网改造提升工程623处。目前,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5%,规模化供水人口比例达66%,较“十三五”末分别提高5个和12个百分点;55个县(区)实现供水县域“四统一”管理,千人以上集中供水工程净化、消毒设施配备率均达100%,农村供水实现从“有水吃”向“吃好水”的转变。
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显著提升 我省深入实施农业、工业、城镇、生态“四大节水行动”,建成节水型社会达标县59个、国家级节水型灌区13个。全省用水总量连续多年控制在国家确定的120.9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降至90.2立方米、18.3立方米,较2020年分别降低19.4%、21.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至0.591,超额完成国家“十四五”目标。
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我省常态化推进河湖库“清四乱”,累计整治突出问题1308个,完成黄河流域200座小水电站清理整改,庄浪河、祖厉河等5条河流实现年度复苏目标。因地制宜打造幸福河湖110条(段、个),重点河湖生态流量达标率达100%。同时,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39.93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61%,实现水土流失面积与土壤侵蚀强度“双降”。
水灾害防御能力全面提升 “十四五”期间,全省建成水库54座,完成黄河干流防洪治理一期工程,实施13条江河主要支流、162条中小河流、64条重点山洪沟道治理,1至5级江河堤防达标率达94%,建成水库54座、淤地坝336座,除险加固病险水库48座。针对春夏“卡脖子旱”,精准算好“四本账”,争取调用抗旱应急水量指标13.18亿立方米,确保城乡供水安全。
工程调度精准高效,落实防汛“三个责任人”和“三个重点环节”,实行汛期水库水情日报告制度,强化河道堤防巡查防守,通过水库防洪联合调度,成功抗御2022年马莲河历史第二大洪水等126场(站)次不同级别洪水。监测预报不断强化,建立灾害天气会商机制,联合多部门开展预警工作,累计组织会商研判61次,启动应急响应22次,发布预警信息9800多万条、山洪临灾预警叫应10.2万次,转移受威胁群众7.6万余人次,尤其在今年榆中“8·7”山洪灾害中高效处置,保障群众安全。
水利改革纵深推进,发展活力不断释放。我省深化用水权改革,完成交易4000余单,交易水量2.9亿立方米,居全国前列。
来源:中国甘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