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宿迁市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以综合治理为抓手,统筹推进污涝同治,在今年雨季经受住55次降雨实际检验,取得显著成效。
一、源头控污,构建雨水净化第一道防线 在居民小区、市政道路、城市公园等源头区域,广泛建设雨水花园、生态旱溪等海绵设施,发挥植物根系与填料层协同净化作用,有效过滤初期雨水污染物,从源头提升入河水质。
二、滨水屏障,湿地系统增强水体自净能力 在骆马湖、西民便河、古黄河等重点河湖周边,建设三里湿地、月堤湖、青年湖等调蓄水体。这些湿地系统有效降解酸性污染物、吸附重金属离子,成为入河水质的关键生态缓冲带。
三、雨污分流,实现地上地下各行其道 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全面落实“雨水走地上、污水走地下”的治理思路,将原合流制管道改造为污水专用管道,雨水则通过植草沟、碎石渠等引导至下沉绿地进行滞蓄与回用,从根源上杜绝雨污混流,保障末端河道清洁。
数据显示,今年5月-10月份中心城区平均降雨量达623.38毫米,累计产流3178.9万立方米。依托高效运转的海绵设施系统,累计削减径流2527.6万立方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提升至79.51%,较去年同期提高6%,较2022年大幅提升29.51%。同时,面源污染去除率达到63.61%,区域内河道水质稳定,未出现返黑返臭现象,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通过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不仅显著提升了城市应对降雨内涝的能力,更同步改善了水体质量,为居民营造出更宜居、更韧性的城市水环境。
来源:宿迁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