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南京市水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城乡水环境治理成果。
据了解,南京市城乡水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小流域与河湖治理双管齐下。全市306个小流域中,已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106个,覆盖率39.8%,超全省平均水平,并计划2025年新建32条,覆盖率将超50%,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同时,河湖水环境治理扎实推进,1—10月42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97.6%,18条入江支流全达优Ⅲ,13个年度治理项目预计年底完成。建邺区“低水位运行”试点首次发现背瘤丽蚌、中国淡水蛏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实现治水成效与生态效益双提升。
河湖治理运行试点:精准调控与生态修复双突破 南京市水务局水环境建设处副处长张静静介绍,今年以来,南京市水务局扎实推进河湖水环境整治和突出水环境问题整改:全面排查外秦淮河沿河排水设施及水下排口问题并推进整改;督促江宁区汤水河、板桥河实施减污治本措施;跟踪石臼湖水位水质变化,配合开展蓝藻联防联控,加强入湖支流、泵站排水和取水管控。
同时全力推进13个市级河道水环境治理项目,具体包括:内秦淮河截流管(沟)清淤整治工程,紫金山琵琶湖、流徽湖等水体生态清淤及治理工程等,其中紫金山琵琶湖、流徽湖等水体生态清淤及治理工程等5项已经完工,其余将于年底前完工。
据悉,南京创新探索的“低水位运行”模式成为一大亮点。建邺区河西南部地区因江山大街过江隧道阻隔,形成了15平方公里的独立小流域(河西南小流域)。针对流域内15条河道流动性差、水体透明度低等难题,南京市水务局联合市生态环境局、建邺区,选取天保西河、双龙河、尚元河3条河道作为试点,今年3月启动低水位运行试验。通过“闸坝调度+泵站协同”实现水位精准控制,并依托城南水厂每日8000吨尾水作为清洁补充水源。数据显示,试验段水质由地表水V类提升至Ⅳ类,氨氮、总磷浓度同比分别下降37.18%和38.37%,氧化还原电位提升22.36%,污染物降解能力明显增强。“如今水更清澈了,还长了不少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并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背瘤丽蚌、中国淡水蛏。”
生态清洁小流域:创新模式与长效创新 与此同时,南京作为一座融山水城林为一体的生态园林城市,持续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南京共有306个小流域,目前已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106个,市均覆盖率39.8%,构建“山水林田路村”系统治理格局。
什么是生态清洁小流域?南京市水务局农村水利处处长丁鸣鸣介绍,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新时代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模式,通过协调山水林田路村等要素,实现水土流失防治、水质改善和生态系统构建的协同目标。
“目前,全省划分为3510个小流域,其中适宜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数量3101个。南京划分为306个小流域,其中适宜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266个。”根据美丽乡村建设最新要求,到2025年底将突破50%,成为全省首个整市域推进美丽乡村100%建成的城市。
近年来,南京建成106条生态清洁小流域,江宁石塘、溧水环山河、高淳“国际慢城”、浦口区瓦殿冲、六合区河王坝等5条小流域荣获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称号;江宁区矿坑公园、浦口区象山湖水库荣获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称号,江宁区在2023年荣获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称号,南京水土流失总体状况已得到有效控制。
下一步,南京将继续抢抓机遇,在深化治理上再发力,推动小流域治理从“达标”向“优质”升级;在长效机制上再创新,巩固治理成果,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在融合发展上再突破,更深层次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
来源:龙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