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相结合,重点从“洪涝统筹”“污涝共治”“智慧共享”三个方面发力,推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和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
边角改造,焕新城市肌理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如何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成为许多城市面临的共同课题。
周家湾公园原为一处典型的城市“被遗忘的角落”,场地内临时搭建的铁皮房杂乱无章,建筑垃圾堆积、土壤裸露、杂草丛生,不仅影响市容,也无法为周边居民提供任何公共服务。2023年,我市将其纳入重点民生工程和海绵城市示范项目,以“还空间于城市、还绿地于人民”为理念,启动全面改造。在保留原有地形植被基础上,项目团队巧妙利用原地形竖向高差,通过微地形设计和雨水径流组织,构建起以“渗、滞、蓄、净、用、排”为核心的海绵城市系统。公园内建设下沉式绿地452.4平方米、生物滞留设施584.4平方米、透水铺装3108.9平方米,实现了年径流总量85.62%的控制和68.5%的污染物削减,不仅有效缓解市政管网压力,而且净化入河雨水水质。同时,植入公园驿站、城市书吧、康体广场、环形步道、云中栈道、星空主题乐园等多样化空间,满足了周边居民、高校师生和办公人群休憩、阅读、健身、交往等不同需求。
“以前这里又乱又脏,谁也不愿意来。现在好了,出门就是公园,能散步、能休闲、带孩子玩也有地方,感觉生活品质提升了一大截。”附近居民王女士高兴地说。
周家湾公园的建设,不仅是九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成果,更是利用城市边角地实施“微更新”“微改造”的典范案例。它充分表明,在城市发展中通过精细设计、生态优先、功能复合的策略,同样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增值、社区活力的重塑和人居环境的显著提升。
海绵赋能,绘就城水相融 11月8日,一场雨不期而至。在南湖公园的红道蓝路上,却看不到一点积水,撑伞而行的市民也不担心弄湿鞋袜。
始建于1957年的南湖公园,曾是国家重点公园。改造前,公园设施老化、功能单一。九江规划设计集团、九江市城市管理局聚焦民生需求,以“生态筑基、文化铸魂、功能赋能”为核心理念,构建了“三轴画卷”,沿山脊、山谷和水岸,提升公园生态景观,完善设施功能。通过透水铺装让雨水迅速渗透到地下,减少公园积水;在绿地低点置入海绵设施,降雨时储存雨水、净化水质,缓解市政雨水管进水排水压力;同时通过路沿石开口,将周边道路雨水引入南湖公园内部,避免道路积水。通过海绵城市技术应用与历史文脉延续,南湖公园实现了生态功能与市民需求的深度结合,成为“城湖共生”的生态人文公园。
两湖片区在改造前主要存在内涝积水和水环境差的问题。围绕这两个问题,我市系统化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结合水环境综合治理,开展源头小区的海绵化改造,实现了70%的雨水就地消纳和利用;充分利用公园绿地的调蓄空间实施雨水的联排联动,对片区内5个公园实施了提升改造;实施两湖综合治理工程,有效削减了80%以上污染量;搭建了智慧海绵监测管养平台,实现了海绵设施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智慧共享,筑就品质家园 浔南城市森林公园是集运动健身、亲子休闲、生态观光于一体的“城市绿肺”。改造之前的浔南森林公园如同一位“迟暮老者”,篮球场、乒乓球场地面破损严重,黄土裸露,停车场狭小拥挤,公共设施老化。项目改造注重人性化细节,打造“海绵环”主题思想。项目团队在公园北侧建设滞涝池,同步解决雨天下穿立交区积水问题;在南侧增加原有水体调蓄功能,在暴雨时减轻下游浔南大道雨水管网压力;对周边道路进行联动减排,设置下沉式连通树池,将德化支路、学子路部分路面雨水接入公园海绵设施;利用公园内部水系的天然调蓄空间,将区域内涝标准提高至30年一遇。同时,搭建浔南片区区域海绵监测中心,连接浔南片区已建设的海绵点位,推动海绵城市建设从传统模式向智能化、精细化转型。
浔南森林公园经过改造后,翻新的台地运动场地,路线升级优化亲水栈道,都为市民带来了全新的游园体验,让城市空间更具活力和吸引力。
目前,我市已形成“市区联动、部门协同、统筹推进”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格局。市人大常委会完成《九江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立法工作,将于2026年3月1日起施行;出台了13项海绵城市建设制度文件和7项技术标准,实现了项目从立项,到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环节的全流程闭环管理。示范期内完成了2个示范片区、116个重点示范项目建设。
来源:浔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