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行业信息 | 国外行业信息 | 国内政策 | 行业技术 | 企业动态 | 展会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行业 > 极端天气压境,中国城市如何通过“生态韧性”大考?
极端天气压境,中国城市如何通过“生态韧性”大考?
发布日期:2025/11/14 11:03:09
    当前,极端天气已不再是区域偶发,而是一张影响全国的现实“考卷”,严峻考验着我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它既冲击着传统灰色基础设施的承载极限,也暴露了条块分割治理链条的响应迟滞,更对脆弱敏感的生态系统构成持续压力。面对这一重要课题,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亟须以系统思维推动城市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将自然力与工程力深度融合,把末端的被动抢险转变为全程主动韧性,才能筑牢城市安全与生态韧性的坚实基石,交出统筹发展和安全的中国答卷。

    以“蓝、绿、灰”同频共振,筑牢城市水安全生态韧性基石

    长期以来,一些城市地下管网超期服役与治理标准滞后,“重地上轻地下”导致暴雨内涝频发。唯有让蓝网、绿脉、灰管统筹联动,才能把末端抢险升级为全程韧性。

    在蓝色基础设施层面,构建自然水体与人工水系互联互通的城市“蓝网”,纵向打通河道、湖泊、调蓄池等关键节点,横向串联公园、体育场等公共空间的地下空间,建设平时景观、汛期蓄滞的“隐形水库”,形成“源头消纳—过程减速—末端调蓄”的雨洪路径。同时,依托跨部门联合调度平台,实现雨情、水情、工情实时共享,使联合调度与应急响应有据可依。

    在绿色基础设施层面,推广海绵城市理念,将自然渗透、滞蓄、净化过程融入城市建设。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因地制宜确定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指标,叠加下凹绿地、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等设施,从源头削减峰值流量、缓解热岛。在易涝区建设“口袋公园—社区绿带—城市绿道”三级绿廊,形成小雨不积水、大雨缓排涝的综合效益。

    在灰色基础设施层面,加快管网提升,强化排水系统标准动态更新与改造,并开展全生命周期检测维护。资金上,用好政府专项债与公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标准上,新建城区应采用超常规防洪排涝标准,实行管网定期评估与数字化巡检。同时,在低洼区、地铁站等关键点位补建应急泵站、防淹井盖,实现超标降雨可挡、内涝可排、人员可保。

    以“预警即响应”为总开关,打造高效运行的生态韧性应急体系

    面对极端天气“窗口期”不断压缩的新常态,传统的“一刀切”式应急已难奏效,必须把生态韧性落实到每一次指挥、每一条指令、每一个社区细胞,真正把气象预报力转化为城市免疫力。

    健全应急指挥体系。市级平台把生态账本纳入城市信息模型的统一底图,实时叠加河道行洪能力、海绵设施饱和度、绿地蒸散发量等指标。一旦预警触发,平台秒级锁定责任清单,并同步计算生态可使用余量,如立即启用的湿地调蓄库容、可快速打开的公园应急滞洪区等,实现一张图同屏指挥、一条链同频响应。

    把预案做成导航仪。以街区为单元,对老旧里巷、山前洼地等易涝点分级画像,加载停工停学、交通管制、物资投放、路线疏散等一键式指令,全部绑定到具体坐标、责任岗位和联系人。探索每季度至少举行一次极限演练,并设置海绵设施饱和、河道漫溢等生态失效必测情景,实时复盘预案,确保演一次、改一次、升一次。

    推动社区网格化自救。每个社区配备信息员、大喇叭、微信群,确保预警秒级到楼栋。同时把雨水花园、社区小微湿地纳入应急装备库,楼栋长10分钟内可启动屋顶雨水桶阀门、放下可拆卸式植草沟挡板。物业、快递员、外卖骑手就地转为微型救援力量,兼任生态巡护员,形成分钟级自救、厘米级护绿的微循环。常态化组织楼栋长、志愿者参加风险与生态地图双图轮训,让平时护绿、灾时应急无缝衔接。

    以科技观提升数字化治理水平,推进“自然——城市”耦合韧性监测与模拟

    当前的智慧治理平台偏重于城市要素的数据化、可视化管理,对自然要素的识别与统筹却常常被忽视。要真正提升极端天气韧性,必须把湿地调蓄量、植被蒸散率、蓝绿网络连通度等生态指标,与人口、设施等传统数据并列为一级数据资产。

    建设“生态—城市”双引擎数据底座。由地方政府牵头,联合科研机构与科技企业,搭建灾害生态数据湖,除常规的历史降雨、水位、地质、人口、设施外,还应接入三组关键生态信息,一是湿地、湖泊、森林的实时调蓄容量。二是城市绿地的蒸散发与冷岛强度。三是蓝绿廊道的连通指数与生物通道完整性,为风险模型输入自然解决方案参数。

    构建“流域—城市—社区”多尺度数字孪生。依托物联网感知体系,布设水文、生态、工程三类传感器,实时回传水量水质变化、土壤含水率等数据。在孪生场景中,不仅推演暴雨叠加管网的经典情景,更能模拟暴雨叠加湿地饱和、热岛加剧、人群聚集的多灾种生态耦合情景,提前验证扩大湿地或增加绿色屋顶对洪峰削减、疏散效率的协同效益。

    开发AI驱动的生态优先调度算法。系统实时识别险情后,立即计算生态干预的成本韧性曲线,对启用湿地滞洪、启动泵站强排、组织人群转移等策略给出环境、社会、经济多目标评分。若模型判断湿地仍具“可观”调蓄潜力,则暂缓机械排涝,减少能耗与碳排。一旦生态余量不足,工程设施立即介入,确保生命优先。

    以人民观强化生态教育与社会动员,夯实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群众基础

    极端天气留给城市的反应窗口越来越短,而个体的逃生通道却常被“认知闸门”阻挡。必须推动避险教育从单纯逃生向善用自然之力转变,让公众成为生态系统的守护者和受益者。

    推动生态教育进课堂进社区。编写城市自然课本,让学生在不同学段接触相应的生态知识。将社区口袋公园、滨河湿地改造为“微缩灾害实验室”,居民通过操作雨水桶、植草沟等设施,直观了解绿地削减洪峰的原理。物业将绿化养护与安全检查结合,在日常维护中同步完成雨水口检查和疏散指示更新。

    建立特殊人群生态安全档案。依托社区网格,动态记录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信息,并标注周边300米生态避险资源。预警发布时,安全联系人按生态路线图协助转移。中央财政支持城中村“微海绵”建设,确保流动人口享有同等安全保障。

    创新生态守护日演练模式。居民在雨水花园完成蓄水挑战,沿滨河绿道开展“清障+疏散”双任务,既清理行洪障碍,又熟悉撤离路线。演练结果以生态成绩单公示,让居民切身感受“守护自然就是保护自己”。

    建立可感知的成效评估机制。探索定期发布“生态韧性红黄榜”,将屋顶绿化率、雨水花园完好率、特殊人群帮扶成功率等纳入评比,对优秀楼栋授予“生态安全红旗”,让群防群控成为居民自觉行动。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来源:学习时报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10-88372272 E-mail:1915838305@qq.com
最新资讯
极端天气压境,中国城市如何通过“生态韧性
零的突破!合肥热电首次中标排水工程项目
天津市2025年水务民心工程圆满完成
我国河湖治理迈入“幸福”新阶段
山东东营推进“一河一策”精准治理
南京浦口区城建局主动靠前服务 助力海绵城
“海绵+”深度赋能迁安城市更新
破解“各扫门前雪”,中小河流治理要在“联
水质测“指纹”?成都温江首创“黑科技”精
黑龙江打造“四项工程” 全面提升城市韧性
热点资讯排行
1澳大利亚悉尼多个饮用水集水区检出“永久性
2IE expo China 2025第二
3第26届中国环博会——国际退役动力电池、
4第26届中国环博会——国际沼气与农业废弃
5解锁循环经济密码,开启产业黄金市场 第2
6阳泉市财政局下达省级补助资金 支持城镇排
72024水业可持续发展大会在北京举办
8AI模型揭露美国地下水污染:超7100万
9什么导致了西班牙极端洪涝?
10西班牙媒体:洪灾过后,西班牙鱼米之乡自然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 2000-2022 www.c-wat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水工业网互联网站 经营证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203225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