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河北省衡水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透露,通过五年实践,将海绵理念深植于城市肌理,衡水市成功蜕变为“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景观有提升、用水有保障”的宜居之地。
近年来,衡水海绵城市建设经历了从“补短板”到“树标杆”的跨越式发展。2021年至2023年,衡水聚焦管网革新、排涝升级与黑臭水体治理,完成主城区雨污分流改造等关键工程。2023年6月,衡水成功入选国家第三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按下建设“快进键”,推动理念从“单点试点”走向“全域覆盖”。
为确保建设行稳致远,衡水构建了“立法引领+机制保障+标准支撑”的全链条制度体系。该市首部《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于2025年7月1日正式施行,同时成立由衡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工作领导小组,形成高效协同的四级联动机制,并出台13项管控制度与技术导则,实现项目全流程严格管控。
衡水围绕主城区、吴公渠、环衡水湖三大示范区,布局144个海绵项目。主城区聚焦老旧小区“微海绵”改造,破解内涝顽疾;吴公渠片区将道路升级为“海绵体”,实现新城建设与海绵理念同步;环湖片区构建“湖泊-湿地-绿地”生态缓冲带,强化雨水净化与生态保护。目前,115个项目已完工,海绵生态系统基本成型。
经过改造,衡水城市排涝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2024年以来主城区未出现明显内涝。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2024年再生水利用率达58.11%,雨水资源化利用量约28.1万吨,有效缓解缺水困境。同时,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取得决定性胜利,9条水体实现“长制久清”,水环境持续改善。
据悉,衡水市“疏通净化涝水通道、强化雨水再生水利用”的北方平原城市治涝方案,成功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案例集》,衡水将继续深化海绵城市建设,构建智慧化、生态化城市水系统,进一步擦亮“宜居、韧性、生态”的城市名片。
来源: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