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代诗人杜甫笔下的灵动画卷,以往多现于乡野,如今在湖北省十堰中心城区的神定河、犟河、泗河等水域也频频上演。近年来,十堰市民经常在神定河支流——百二河上看到一群群白鹭在水中戏水觅食的场景。
“十四五”期间,十堰市始终将保水护水视为“天大的事”,用好技防、物防、人防、制防等手段,锲而不舍织密保水护水的坚固“盾牌”。全市27个国、省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创历史最优水平。丹江口水库水质连续多年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已累计向京津冀豫输水超740亿立方米,滋养沿线26座大中城市、1.14亿居民。
技防:以“硬科技”织就科学治污网 治水先治污,治污靠技术。
走进郧阳区城关镇地下污水处理厂,几乎听不到机器轰鸣声,闻不到丝毫异味,厂区上方地表花团锦簇,宛若一座生态游园。很难想象,这座“地下城”日处理污水能力达6万吨。
作为全市首座大型地下污水处理厂,采用“多段AO生化池+高效沉淀池+反硝化深床生物滤池+臭氧接触氧化池”先进工艺,出水水质可达地表Ⅲ类标准。
这样技术实践,在十堰遍地开花。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十堰吸引北京排水集团、碧水源公司等多家第三方治水领军企业扎根于此,汇聚全球先进污水处理工艺达27种,成为名副其实的“污水处理技术博物馆”。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119座城镇污水处理厂、2577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至82.7%,农村污水治理模式入选全国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案例。
技术的力量,还在不断向“云端”和“地下”延伸。
“嗡嗡嗡……”清晨,在丹江口市凉水河镇柳河口村,一架返巢式无人机准时起飞,开启一天的巡库航程。
“这架无人机续航达50分钟,可自动返航充电,拍摄影像实时回传至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系统预设预警功能,一旦发现水质异常立即报警。”十堰市生态环境局丹江口分局执法人员张学理介绍。
在丹江口市土关垭镇,深入排污管道执行检测任务的并非人工,而是一台灵巧的管网机器人。“它能在狭小的管道中自由穿行,实时上传管网内部影像,更快更准发现‘跑冒滴漏’等问题。”工作人员王伟军说。
面对丹江口库区3500余公里库岸线的监管难题,“十四五”期间,十堰市构建起“1336”水质智慧监管体系:以1个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为核心,整合库区综合执法、污水巡查、生态警察3支执法巡查力量,打通监管、调度、监督3大平台,联动断面水质监测、卫星遥感、环库岸监控等6大系统,织就一张“天上看、空中巡、水上盯、岸边查”的立体防护网。
如今,50余套返巢式无人机每天自动巡飞,1066个卫星遥感网格实时监测,313路环库视频全天候值守。这一体系不仅推动生态环境信访量显著下降,更助力十堰成功入选全国生态环境非现场监管执法试点。
物防:以“铁栅栏”筑牢环境安全屏障 日前,在丹江口水库特大桥桥头,大桥桥面中间和两侧,各有一堵约一人高的防护栏。
“这些护栏高1.5米,可承受200吨力量冲击。”湖北交投十淅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工程技术部有关负责人刘富成介绍,防撞护栏外还有两道人行道防护栏。安装高强度防撞护栏主要是防止车辆尤其是装载有危险废物的车辆在高速公路上出车祸掉入水库。
此外,在大桥外侧人行道上,每隔数米远就有一个碗口粗的圆孔。
“这是桥面径流收集系统的收集口。”刘富成说,“这些圆孔,在下雨时用来收集雨水;桥面有污染物时,也可以通过管道将污染物引流到桥头的沉淀池中。”
据了解,大桥两头各建设沉淀池一座,通过管道与桥面相连。两个沉淀池容量约200立方米,安装有水质监测报警系统。“收集的雨水经层层沉淀过滤后排出;如有非达标污水进入,系统会自动报警,并自动封堵沉淀池出口,保证丹江口库区水质安全。”刘富成说。
面对丹江口库区库岸线长、消落区面积大、地灾点多面广、管控难度大等问题题,十堰市大力实施消落区物理硬隔离、应急处置提升、环库公路安防提升等工程。
近年来,十堰对环库集镇、码头、人流物流密集区等临水岸线封闭管理,累计建设环库隔离围栏248公里,以防治人为垂钓、放牧等行为发生。十堰建成丹江口库区汉丹港50吨、长岭10吨、堵河2吨溢油应急处置设备站点,同时配备拦油索、吸油毡、消油剂及抽水泵等物资和专业设备,并积极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库、新能源应急救援打捞船和防污染码头,投用蓝藻打捞干化一体船,坚决守住水环境安全底线。
十堰已建成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危化品智慧安防系统,对全市危化品运输车辆进行全过程监管。作为危化品道路运输“一路一策一图”三个试点城市之一,十堰市率先启动试点建设工作,目前已完成现场踏勘和资料收集工作,划定环境风险管控路段233段,查找可用于拦截、存储、处置的环境应急空间与设施120余处,已初步编制完成危化品道路运输环境风险防控方案、危化品道路运输环境应急响应方案,以及危化品道路运输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一张图。
人防:以“众力量”汇聚护水磅礴之势 近年来,在十堰的护水实践中,320万群众的主动参与,是最深厚、最温暖的支撑。全市人民人人争当“守井人”,绘就了人人护水、水清长流的生动画卷。
平凡坚守中,蕴藏着最动人的护水故事。今年53岁的郧阳区汉江清漂队队长肖安山,已在汉江上默默坚守8年。每天清晨,他带着捞网、铁锹等“清漂七件宝”,与队员们一道驾船巡查170公里汉江段——三伏天甲板热浪灼人;寒冬里江风凛冽,刺入肌骨。他的风湿病一到阴雨天就隐隐作痛,但他却从未停下脚步。
“看见清清江水北送,就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肖安山说。清漂队年均出动船只800余次,最多一天打捞漂浮物近80吨,牢牢守住了丹江口库区水面清洁的“最后一道防线”。
个体的涓滴努力,终将汇成全民护水的磅礴大潮。如今的十堰,2000多支环保志愿服务队如繁星散布城乡,33万名碧水守护志愿者常年活跃在清漂、巡河一线。丹江口市成立361个志愿服务组织,实现村(社区)全覆盖,20余万名实名注册志愿者织就一张“全域护水网”。十堰市还与北京携手成立京堰环保志愿联盟,开展“饮水思源感恩十堰”主题宣讲200余场,让“南北同心护水”的情感纽带愈发牢固。
制防:以“硬制度”筑牢长效护水墙 如果说先进技术是治污护水的“利剑”,那么,制度创新就是保障成效“不褪色”的基石。“十四五”以来,十堰市从组织、制度、治理三个维度协同发力,构建起全链条、无死角的护水机制。
2023年8月15日,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十堰市公安局专门成立南水北调水源区生态环境警察支队,与市生态环境监察支队合署办公——标志着“环保执法+刑事打击”的联动更高效,涉水环境违法犯罪实现从发现到查处的无缝衔接。
十堰还在全省率先推行生态环境分局局长异地交叉任职,打破“本地人管本地事”的人情桎梏,提升监管刚性。市纪委监委专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政治监督室,通过“室组地”联动,推动“执法+司法+纪检”形成合力,全流域护水的“组织网”越织越牢。
制度的“刚性约束”,让护水责任层层压实。十堰将生态环保工作纳入市委绩效考核,分值权重提升至20%以上,考核结果直接与干部评优晋升挂钩;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履职不力导致重大生态问题的,实行“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全市2489条河流全部配齐河长,189条重点支沟实现“一沟一策”精准治理,河湖长制工作获国务院表彰激励。
治理体系的协同发力,让护水效能持续释放。十堰市组建全市统一的生态环境集团,对城区10座污水处理厂实施“投资—建设—运营”全闭环管理,避免重建设、轻运营问题。同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2025年8月,7条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签约2480万元,获银行授信1亿元。全省首单林业碳票、水土保持碳汇交易相继落地——十堰正走出一条保水与富民相得益彰的双赢之路。
来源: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