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济南市供排水监测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启动
继7月8日我市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正式落户市市政公用局供排水监测中心之后,山东省城市供排水行业首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昨天又正式落户市市政公用局供排水监测中心。市市政公用局供排水监测中心随后与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等科研院所签订博士后联合培养协议,为济南加快建设全国供排水行业研发、技术、信息、人才和监测中心提供强有力支撑。至此,济南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达9家。
自2006年以来,市市政公用局紧紧围绕全市工作中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管,完善相应政策机制,不断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奖励,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市市政公用局供排水监测中心目前已搭建完成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山东省“泰山学者”岗位、济南市“泉城学者”岗位、“饮用水安全保障”创新团队及济南市“院士(专家)工作站”为一体的人才培养平台,建成并投入使用国内最大规模的黄河下游给水处理中试研发基地。目前,市市政公用局正加快实施“水专项”科技项目,建立国家级供水技术研究中心、区域性水质监控中心和应急技术中心。
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千方百计确保水质安全
千方百计确保水质安全,是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济南作为黄河下游地区多水源切换的高污染城市,其饮水水质安全尤其需要政府给予高度关注。近几年来,市市政公用局紧紧围绕全市工作中心,秉承“民生为先、服务为本”理念,着眼于服务民生、支撑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不断加大投入,积极优化水质监测平台,立足解决城市供水系统关键技术难题,推动济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前,市市政公用局已成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承担单位和“泰山学者”、“泉城学者”设岗单位。“泰山学者”和“泉城学者”建设工程,分别是我省和我市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方式。
#p#副标题#e#
以节能减排促发展,向科技创新要进步。2006年,市市政公用局承担了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计划投资350亿元,利用3个五年计划完成。市市政公用局还承担了“黄河下游地区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和“饮用水水质监控网络及预警应急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通过高标准建设水质预警预报、水厂深度处理示范工程,建立国家级供水技术研究中心、区域性水质监控中心和应急技术中心,市市政公用局全力为济南“十一五”期间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化学需氧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提供科技支撑。“十一五”末,济南市将形成完整的基于黄河下游地区饮用水安全保障的技术支撑体系,玉清、鹊华两座引黄水厂出水水质将符合直饮标准。目前,该项目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今年初,由市供排水监测中心、山东大学等共同承担的“南部山区水源水质生物预警技术研究”课题,顺利通过济南市泉城学者办公室组织的项目验收,并以优异成绩正式结题。该课题入选第二批“泉城学者”建设工程,列入市供排水监测中心牵头承担的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研究序列,也是“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山东省泰山学者岗位建设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济南得以在国内首次构建多层次互动式水质预警监控系统。市供排水监测中心和山东大学组成联合课题组,经1年多潜心研究,先后攻克敞开式饮用水源水质风险识别、预警监控、应急监测、强化处理等技术难题,在国内首次研究构建了多层次互动式水质预警监控系统,建立了水源水质预警监控—高效净化的应急处理技术体系,有效解决了藻类、有机物及突发污染问题,出水水质能达到国家最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据悉,该课题核心成果已在分水岭水厂、南郊水厂和卧虎山水库得到应用实施。
启用博士后科研站转化科技成果造福民生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全国新增设489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济南市供排水监测中心成为全省供排水行业第一个上榜单位。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培养、吸引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载体,济南市早在1998年就开始设立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先后共招收50余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入站开展科研工作,推动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大幅提升。
昨天上午,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副理事长庄子健为济南市供排水监测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授牌。市供排水监测中心随后与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等科研院所签订博士后联合培养协议。市政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有关领导为首批博士后合作导师颁发了聘书,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司副司长韩爱兴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水专项技术副总工程师邵益生到会讲话。
市市政公用局供排水监测中心是全国建设系统首家直属政府管理的行业监测和技术研究机构,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设立的区域性国家级城市供水(排水)行业监测站,也是省科技厅批准组建的省级给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追求高档次、开放式、研究型、专业化的建设理念,着力构建水质监测、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三大平台,全方位立体化保障城市供排水行业安全,高标准建设完成了集实验室监测、在线预警监控和流动监测等三个层次立体化监测体系,搭建完成了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山东省“泰山学者”岗位、济南市“泉城学者”岗位、“饮用水安全保障”创新团队及济南市“院士(专家)工作站”为一体的人才培养平台。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黄河下游给水处理中试研发基地,已在该监测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依托这些科研平台,中心牵头承担了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等30多项各级各类科技计划课题,研究成果先后获得科技奖励20余次,科研成果已应用于奥运、全运水质保障,秦皇岛水危机及汶川地震供水保障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市市政公用局负责人表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建立将推动我市水行业科技发展及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并在技术创新、引进创新型人才上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可加快水处理科技成果的转化,使更多供水新技术应用于我市的水厂工艺改造,真正使科研成果服务于生产,造福民生。
引入院士工作站建设“水专项”示范城市
今年7月8日,我市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正式落户市市政公用局供排水监测中心。目前,我市已实现从源头到龙头的全过程水质预警监控及应急处理。以正在实施的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为依托,市市政公用局将利用2—3年建设国内领先的高层次水质实验室。到“十二五”末,济南所有自来水厂出厂水将达到国家最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济南市为黄河下游地区高污染风险、多水源切换的严重缺水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形势不容乐观,急需吸引凝聚一部分高层次专家,就我市城市供水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进行咨询、指导,并培养一批本地化专业技术人才梯队。市市政公用局负责人表示,“院士(专家)工作站”落户市政公用局,一方面说明济南饮用水安全保障有更高层次的科技需求,另一方面也说明济南的供排水监测科技实力得到了国内顶尖给排水专家的承认。目前,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圭白领衔的研究团队,正与市供排水监测中心优势互补、共享资源,对我市创建水专项示范城市和“十二五”水专项项目研究进行业务指导和联合攻关。
市供排水监测中心是国内率先达到新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106项全项监测能力的国家级水质监测实验室,已形成在线预警监控、流动监测和实验室监测3个层次的立体化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体系,配备了国内外顶尖的监测仪器设备129台(套),总价值超过3000万元,研究开发的700个水质参数具备国家级监测资质,可实现对城市供水的全过程水质实时监控,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目前,市供排水监测中心正在建设遍布全市的从源头到龙头全过程水质预警监测及应急处理网络化系统。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自2009年4月落户济南后,已拉开国内26个高水平研究机构、150多位高层次专家聚集济南展开集团化研究的序幕,计划今年年内完成玉清、鹊华水厂深度处理技术改造,使得其出水水质达到国家最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依托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市市政公用局正规划建设基础研究、中试研究、示范推广三大基地,逐步构建适于黄河下游地区多水源切换高污染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支撑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示范工程体系。
中试基地投入运行支撑黄河下游水厂改造
作为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黄河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专项”中试基地8月5日在市市政公用局所属济南泓泉制水有限公司正式投入试运行。该中试基地规模为国内最大,融合了所有最前沿的水处理工艺,可全面检验水专项科研成果,为玉清、鹊华水厂在内的整个黄河下游水厂改造提供技术支撑。
去年4月,市市政公用局牵头申报的国家水专项“黄河下游地区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项目,得到国家水专项办正式批复,从而使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最大的水污染治理科技项目正式落户济南。“水专项”是由国家组织实施的16个科技重大专项之一,其中黄河项目被确定为优先启动项目,由济南市市政公用局供排水监测中心牵头主持。项目经费总预算3亿元,其中国家下拨经费1.2亿元,地方配套1.8亿元。
目前,市市政公用局正加快对玉清和鹊华水厂工艺的升级改造,以有效克服水厂现有工艺不能彻底解决的藻、嗅味、有机物、消毒副产物等问题。水厂工艺改造计划年底前全部完成,使出水水质达到国家最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为验证水厂工艺改造科研成果转化为示范工程方案的可行性,济南泓泉制水组织建设了“水专项”中试科研基地。两条浓缩的从源水到制水再到供水的中试系统,模拟了黄河水进到百姓家的整个流程,集生物和化学预处理工艺、强化常规处理工艺、深度处理工艺于一体,可实现对所有最前沿水处理工艺的综合比选,从而能为水质疑难杂症找到最佳诊治方案并实现“药到病除”。
随着我市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及全省供排水行业首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正式启动,市市政公用局正加快完善制度化、专业化、高层次、全过程的水质预警监控及应急处理体系,以汩汩清水温润民心,全方位保障群众饮用水安全。(记者:马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