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是我国的“有色金属之乡”,采矿、选矿、冶炼历史悠久,重金属排放量亦居全国前列,其中尤以湘江流域为甚。有数据显示,湘江流域重金属排放量已占到全省的70%,湘江也因此被称为“沉重的河流”。
显然,湖南省治理重金属污染,湘江流域首当其冲。
为保护湘江一江清水,近年来湖南打响了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整治攻坚战。
2011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这是全国第一个获国务院批准的重金属污染治理试点方案。同年8月,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全面启动。
时过两年,湘江流域重金属治理情况进展如何?近日,记者一行沿湘江而下,经永州、郴州、衡阳、株洲等地,对流域内有色金属重点矿区进行了探访,从采矿、选矿、冶炼等环节,来观察当地如何从源头截住重金属污染。
经过矿产资源整合、矿业秩序整顿,曾经无序开采并造成严重污染的矿区得以改观
暮秋时节,记者一行行走于湖南省郴州市三十六湾、新田岭、柿竹园、黄沙坪、鲁塘以及衡阳水口山、娄底锡矿山等重点矿区的崇山峻岭,昔日忙乱的开采场面已不再现。这些因矿而兴、因矿而乱的矿区,经矿产资源整合、矿业秩序整顿,正在悄然改变。
临武县三十六湾,素以无序开采和污染严重而声名远播。现在,新组建的南方矿业公司正在进行矿井扩能改造。
公司副总经理蒋毛生在三十六湾矿区已摸爬滚打几十年,对这里的情况了如指掌。他指着对面山腰上那些已经封闭的矿洞告诉记者,这块48平方公里的矿区,蕴藏着丰富的铅、锌、锡等有色金属,很早就吸引了人们来此开采。
“因为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前些年来这里采矿的一度高达10万人,大大小小上千家矿,矿洞一个连一个,如同马蜂窝。”蒋毛生说。
山上千疮百孔,山下污水横流。随意堆放的废矸石、废砂、废渣被山洪直接冲向山脚。锌、铅、锡、砷等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的浑浊废水,未经任何处置就直接进入湘江二级支流甘溪河,导致河水变色发臭。而甘溪河两岸的农田被深达数米的矿渣层层覆盖,寸草不生,令人触目惊心。
三十六湾矿区,因此成为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的重要地带之一。
从2007年~2010年,在湖南省政府统一部署下,郴州市开始整治三十六湾矿业开采秩序。经兼并重组、资源置换、公开竞价,三十六湾矿区整合为两大矿区,分别由西部矿业和南方矿业两家企业开发。矿区管理由“分而治之”走向“大一统”,有效解决了非法盗采、无序乱采等问题。
郴州北湖区新田岭矿区富含钨、铅、铁、钼、铋、锡等矿种,矿区整治工作也在这里迅速展开。
历经上千场谈判,2008年,中国五矿湖南有色控股集团与当地14家矿业公司签署了资源补偿协议,全面接收新田岭矿区。
随后,中国五矿在此矿区投入数亿元,对矿区进行全新规划布局,回填矿坑、封闭矿口、巩固尾砂库,新上大批现代化综合开采设备,矿区混乱局面得到根本改观。
“不欠新账,渐还旧账”,新田岭乍现“绿色矿业”的曙光。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安监总局对这里矿区资源整合经验给予充分肯定,称之为“新田岭模式”。
对矿山整治、整合的同时,国土资源部门也提升了探矿、采矿权准入门槛。一个铅锌矿,以前每年生产规模达到一两万吨就可以了,现在则提高到3万吨;锰矿生产规模以前没有限制,现在进入门槛设置为两万吨;钨、稀土、锑等资源则实行保护性开采,在没有环境容量的情况下,规模再大也限制开发。
“矿山开采规范有序,矿山数量减少,也就从源头上控制了重金属污染排放。”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矿产开发管理处处长辛建鑫介绍说,通过治乱、治散、治弱、治本,湘江流域8市有色金属矿山的非法开采基本杜绝,省级发证的有色金属矿山减少到189个。
矿山“散、小、乱”特点突出的郴州市鲁塘、三十六湾、柿竹园、新田岭,永州市冷水滩、江华河路口钨矿区,衡阳市界牌矿区,湘潭市锰矿区,娄底市冷水江锡矿山矿区等分布在湘江流域的重点、难点矿区,在重拳之下得到整治,矿业秩序和矿区环境有了好转。
投入专项资金进行治理,危及湘江流域的400多座尾矿库正逐步得到处置
矿石洗、选、冶后剩下的尾砂随意排放,易淤塞河道;而未经处理的尾砂、矿渣等均含有大量重金属成分,对水体、土壤则会造成严重污染,不少重金属污染事件也因此而引发。
位于湘江流域的各大重点矿区,无疑是尾砂、矿渣等废弃物危害严重地区。
有资料显示,湘江流域聚集了大大小小尾矿库400多座,尾砂、矿渣储量达数亿立方米。仅临武县三十六湾所在的甘溪河,10多公里长的河床内,尾砂储量就超过5000万立方米,对沿线居民乃至湘江用水安全造成了很大威胁。
截住尾砂、废渣这一重金属污染源,成为近年来在湘江流域开展的一项重点工作。
在郴州市苏仙区塘溪乡长冲村的山坳里,记者看到一座总库容量达1267万立方米的尾矿库横在山窝里。这座隶属于柿竹园有色金属有限公司的尾矿库,有专人值守。整修一新的尾矿库大坝上,数个电子眼24小时监控大坝和尾矿库安全。这家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们,为确保安全,企业投入了1000多万元对尾矿进行治理。
对正在使用的尾矿库,确保其安全运行,减少含重金属污水的排放;对废弃的尾矿库,则采取多种举措进行闭库处置。
10月17日,记者在郴州市苏仙区白露塘镇王家垅看到,多年来由10家选矿厂(已关闭)产生的16个尾矿库,今年6月已完成治理。在占地3万多平方米的尾砂上,已覆盖了一层厚厚的黄土,黄土上还冒出了点点新绿,已看不出原来的模样。
苏仙区区长彭生智介绍说,近年来,苏仙区将尾矿库治理列为“民生100项工程”,逐步消除辖区内尾矿库安全隐患,确保尾砂、废渣不再随意排放、堆放。
10月19日,记者在湘江支流--浏阳河流域的七宝山矿区看到,一片种植了3万余株杉树苗和800株杨树的人工林长势喜人。很难想象,在这些郁郁葱葱的树林下面,竟填埋了数千吨经无害化处理后的废矿渣。
地处湘东浏阳市的七宝山矿区,因历史上盛产铅、铁、硼砂、青矾、胆矾、土黄、碱石“七宝”而得名。七宝山矿区在长期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含镉、铅、汞、砷、锌、铜等重金属物质的酸性坑水、洗选废水、生产废水以及废渣等,不仅污染了宝山河水质,而且还使得宝山河的河床不断抬高。并且随着矿山开采,废渣越堆越多,总量已超过300万吨,逐渐成了湘江中下游一个重要的重金属污染源。
为了抑制住这里的重金属污染,近几年,湖南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这里的尾砂、废渣进行专项治理。
站在七宝山堆放废渣的半山腰,一座正在建设的废水处理厂即将投入使用。“今后,流经废渣填埋场的雨水都要进行集中处理,达标之后才能排放。”七宝山矿区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郴州市盛宏资源再生公司对废弃尾矿进行资源化综合利用,更令记者们眼前一亮。公司将尾矿中的铅、锌、钨、萤石等资源综合回收后,生产出高质量的轻质砖。按照现有规模,这家公司每年可综合处理尾砂20万吨。
记者从湖南省安监局获悉,近5年来,湖南省级财政累计投入2.5亿元资金专项治理尾矿库。其中,治理湘江流域尾矿库121座。2011年~2013年,国家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给湖南省下发专项资金3.7亿元,治理湘江流域130座尾矿库。
通过近5年的整治,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得到明显改善
紧邻湘江的常宁市水口山,曾被誉为“世界铅都”。当地众多的冶炼企业在采选和冶炼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废渣、废水已成为湘江主要污染源。尤其是这些冶炼企业大量排放的砷、铅、镉等重金属,一度成为湘江中下游饮用水安全的巨大威胁。
这个百年老矿区,自然也成了湘江流域重金属治理要啃下的另一块“硬骨头”。
常宁市环保局局长肖荣望告诉记者,水口山含重金属危险固废物无害化处置工程正在加紧建设,预计明年初可投入运行。这一工程可对多年遗留下来的含砷、硫等有害物质的废渣,固化后进行无害填埋;填埋后渗透的废水,就地进行无害化处理后达标排放。
为防止重金属污水继续排入湘江,常宁市关闭了水口山一带30多家小型冶炼企业。现在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公司投入4.7亿元,实施三大工程,对镉污染、含重金属烟气及含重金属废水进行综合治理。目前已完成的工程量,每年可减少重金属排放达127吨。
水口山一带的湘江水质已得到明显改善。今年来,湘江松柏断面、舂陵江罗渡断面各项污染因子浓度降幅明显,尤其是湘江松柏断面重金属污染明显减轻,能稳定达到Ⅲ类水质标准。
在郴州,为强化重金属污染防控,环保部门在各涉重金属企业均设置了在线监控装置,企业污染排放均有“电子眼”监控。
“监控数据一旦有异常,相关数据、信息立马发送到环保局工作人员手机上。”正当郴州市环保局副局长蒋红彬向记者介绍时,他的手机上就收到了信息:“10月17日16时,宜章县污水处理厂出水口化学需氧量(COD)66.49,数据超标。”
蒋红彬介绍说,为治理重金属污染,2010年~2013年,郴州市共有81个项目获得中央、省里42.51亿元资金支持。目前已有10个项目通过省环保厅验收、7个项目已经完工。今年9月,郴州境内的耒水、舂陵水等支流,水质全部达到Ⅱ类水标准,部分河段甚至达到Ⅰ类水标准。
“有污必治、排放必达标”,在湘江流域的8市,矿山污水治理正在稳步推进。
据湖南省环保厅污染防治处处长刘益贵介绍,通过近5年的整治,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得到明显改善。2012年,湘江流域国家监控断面重点重金属污染物100%达标排放;湘江干流镉、砷浓度比2007年分别下降了26.6%、38.9%。
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从中央到地方都下了很大决心、花了很大力气。但治理效果到底如何,记者在此次沿湘江进行采访前,对比心存疑虑。
连续几天,记者一行沿江而下,行走在湘江流域内的重要矿区、重金属污染重点地区,对这些重金属治理的重点区域进行了深入的采访,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对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此次的确动了“真格”,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但记者在采访中也注意到,湘江流域的重金属污染是历史形成的,是累积性污染,其治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采访中,记者也发现还有一些污染源没有列入治理计划,正在进行的治理项目进展参差不齐;重金属污染治理还有众多技术难题待解,现有的不少治理技术缺乏经济可行性;资金紧缺也是制约湘江流域重金属治理的重要瓶颈,新旧污染叠加也增大了治理难度。
湘江治理,没有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