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之严重令人触目惊心,由此而引发的重大环境事件也频频见于报端。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的话,一个是“大”,湖南全省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巨大,全省14个市州中,有8个位于湘江流域;一个是涉及人口“多”,有超过4000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受到污染;另一个是“重”,有的地区重金属开采时间已经达几百年甚至更长,这意味着重金属污染已经累积了上百年,其污染程度远远超出相关标准。
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的现实情况决定了其治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无论是技术的研发、还是资金的投入,以及相关配套政策等方面,都有不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比如在技术方面,对于不同种类重金属造成的污染,是否已经具备了相应的成熟治理技术、技术是否经济可行,仍需打上一个问号。
资金投入更是如此,除了国家下拨的专项资金,地方配套资金是否充足、从何而来、能否持续?目前仅污染控制方面就存在不少缺口,后期的生态恢复更需要大笔资金投入,这些钱从哪里来?等等,这些问题都在考验着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的最终效果。
除非法采矿之外,湘江两岸也分布着不少大型涉重化工企业,对这些企业进行关停搬迁,也涉及到不少问题,如企业在哪里选择新的搬迁地、如何确保关停企业工人再就业、新的污染防治投入来源、搬迁地后期修复改造等,这些都是湘江流域8市的地方政府必须考虑的实际问题。治理湘江污染,任务复杂而艰巨。
因此,对于这样一条污染极其严重的河流,想一蹴而就治理好,毕其功于一役,是不切实际的。而基于实际情况,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不去幻想着污染治理“大跃进”,踏踏实实打好持久战,虽然需要花费更长时间,但离治理目标毕竟是在一步步靠近。唯有如此,湘江“突围”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