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日处理污水1万吨的定南县污水处理厂正式投入使用,该县7万城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可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
近年来,为给粤港同胞送去一江清水,定南县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封山育林、关厂停矿,并投入巨资进行环境治理,牺牲巨大的利益换来了东江源头汩汩的清流。
长远规划,打造生态定南
定南县地处东江源区,九曲河是该县的最大河流,全长37.5公里,向珠三角的供水量近40%。
长期以来,该县高度重视东江源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工作,提出建设“工业名城、旅游新城、生态绿城、宜居山城”的发展新定位。成立了东江源区保护领导小组,先后制定了定南县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系列政策文件,明确提出水质确保国家地表水Ⅱ类水标准;在水土保持方面加大对生态自然修复工程的建设,避免新的水土流失的发生,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80%以上;在森林资源方面确保东江源区森林覆盖率整体达到90%以上,其中核心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98%以上,城镇绿化覆盖率达50%以上;在生态环境方面确保人为造成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水质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各类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硬指标,着力打造东江源区“生态县”。
多管齐下,倾力治污减排
日前,定南县环保、司法、工商等部门对该县排污不达标的历市镇和顺村废铁选厂、汶岭村废塑料漂洗厂进行强制性关闭。这是该县多管齐下倾力呵护东江源区生态环境的缩影。
近年来,该县加大对东江源区的污染治理力度,先后投入4320多万元,完成了岿美山主平隆废水治理、枫树岗拦砂坝、五丰牧业生猪废水治理、江平稀土冶炼厂废水治理和县垃圾卫生填埋场和县污水处理厂等治污工程。先后关闭了青峰竹器厂、佳鑫有色材料厂等排污不达标企业50多家,关闭了87个稀土、钨砂、黄金和萤石矿点。每年因此减少税费收入3亿元,减少就业岗位2000多个。但该县财政每年仍筹资不少于7000万元对已关停的矿点坑口进行治理和恢复,最大限度减少因水土流失造成东江源生态的破坏。为优化农村生态,该县从2005年开始实施东江源区防治面源污染试点工程,在全县进行农村和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积极推广平衡施肥技术,实施“沃土”工程,减少化肥施用量;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及生物农药;鼓励绿色、生态食品的种植和加工,在源区内推行生态果园建设,推广“猪—沼—果”、“猪—沼—林”、“猪—沼—渔”生态农业模式。该县还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使沼气池、太阳能、节能灶等洁净能源走进农村。目前,该县共建有沼气池6729个,当地85%的农户用上了洁净能源。该县还投入资金1.2亿元,通过改水、改厕、修砌水沟,以及拆除猪、牛栏、厕所,有效地减少了源区农民生产生活对东江水质的污染。同时,该县还大力实施“绿化工程”。围绕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0%以上的目标,着力实施山地绿化、城镇绿化乡村绿化等“十大绿化工程”,全面提高森林覆盖率,努力建设林业生态体系。
善待环境,喜获丰厚回报
2月19日,笔者来到定南县东江源区,只见九曲河两岸竹木繁茂,绿意葱茏,河水清澈见底……旖旎的自然风光让游人啧啧赞叹。该县精心呵护东江源生态环境,不仅为下游地区提供了安全的生活饮用水,而且给当地带来了丰厚的“生态红利”。
天赋的灵秀和人工的保护,成就了定南九曲度假村特色生态旅游度假村的美誉,2009年,定南九曲度假村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每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旅游年收入在4000万元以上,带动相关产业收入2亿多元。
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吸引了众多高效益、低污染的优质企业前来安家落户,2009年,定南县引进了中能、纳伟仕集团等20多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历史上最好的成绩,利用外资现汇进资增幅达476.4%,名列全市第二名。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该县城镇化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