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刚刚结束的全省太湖水污染防治会议了解到,太湖流域已经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厂238座,实现了流域内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从全省范围内看,很多地方包括苏北农村也在加速建设污水处理厂。但环保专家告诉记者,污水处理厂远非治污终点站,甚至仅仅是个“起步阶段”。
污泥堆积,一些处理厂成污染集中地
记者日前到苏北某地采访污水处理厂运营情况,大老远就闻到了一股恶臭,大片污泥露天堆放。在不少地方,污水处理厂已经成了污染的“集中营”,严重威胁了周围的环境。
省环保厅有关人士介绍说:“处理厂运行会产生大量污泥,往往因缺乏处理造成二次污染!”前两年这个问题尚未暴露,但随着各地处理厂多数运行超过一年,污泥积少成多,终于成了环境新患。而且里面含有的重金属等更难处理,污泥堪称是“浓缩”的污染剂。从目前的情况看,污泥除了焚烧,多数是露天堆放。
同时,处理厂流出的水也常常有问题。由于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都一起流入了处理厂,导致不少乡镇污水处理厂存在超标排放行为,有的污染物排放浓度高出国家标准一倍以上。
管理不配套,一些处理厂成“泥菩萨”
在不久前结束的全省环保大会上,来自苏北某县的一位环保局长透露说,苏北多数都建立了化工园区,但园区污水处理厂多数处于监管盲区,运转不正常。
不少地方建起处理厂就“万事大吉”,而正常运转需要不小的开支,故被视作负担。
而更普遍的现象是,处理厂建好后,因为管网不完善“吃不饱”。一位专家透露说,能力闲置,是眼下多数处理厂的现实写照。
据介绍,管网所需资金是处理厂的数倍之多。一些地方本来就是将污水处理厂当作环保政绩的“标志性”工程,很少负责“后事如何”。
改善管网,在财力较为充足的苏南正在取得进展,而在苏北则有更为漫长的道路要走。
处理厂运转质量,应成为环保监管重点
省环科院有关专家指出,眼下污水处理亟需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从削减污染物向资源化再生利用转变。
记者了解到,眼下我省督促各地加快管网建设,并尝试进行财政补贴,还将推广无锡的“网格化”管理措施,力争将所有污水都纳入管网处理。同时推出“在线监督”,督查处理厂“怠工”和偷排现象。针对“处理后”的次生品开展研究,进行再处理或者再利用。如处理污泥,在焚烧之外,还探索将之制成建筑墙砖的资源化利用途径。
但从长远看,治污成功更有赖于环保意识的深入人心和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