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城治水”的推进,在被列入全市治水计划的228个水浸“黑点”中,已有176个完成改造。在接下来的治水过程中,广州的排水标准将接受怎样的考验,就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市排水设施管理中心主任谭东平。
记者:有市民指责广州市城市排水标准偏低,在这次治水行动中,水务部门如何结合228个水浸黑点的改造,“修正”城市排水标准?
谭东平:广州市确实存在城市排水标准偏低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历史造成的。在过去,城市建设不像现在这么集中,有很多“可调节地带”,比如积水可以往水塘等低洼地区集中。再加上以前城市建设“硬底化”没有现在这么严重,我们有很多土壤可以接收雨水,现在全部硬底化了,水渗不进去,全部要通过管网排走。广州85%的地区排水标准是一年一遇,应该说这个标准是符合当时城市排水的实际需要的,再加上以前政府财力有限,造成了这种情况。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我们现在不得不正视排水标准偏低的问题。现在我们提高排水标准,就是要重新调整思路,这正是一个“补课”的阶段。
城市排水标准如何制订?并不是越高越好,因为排水系统标准越高,建设成本也就越高;还要考虑用地问题,很多老城区狭窄的内街根本放不进太粗的排水管。所以说,排水标准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订。这次我们改造的水浸点,普通地区是按照2年一遇的标准,重点地区是5年一遇的标准。未来,我们希望把城市排水标准从2年一遇逐步提高到5年一遇。
记者:2年一遇和5年一遇能抵御什么强度的降雨?
谭东平:气象学上的降雨强度与水利工程学上的排水标准之间没有一个换算的公式。只能说,2年一遇的排水标准大约能够抵御58毫米/小时的短时强降雨,5年一遇的大约能抵御69毫米/小时的短时暴雨。如果与2009年3月28日广州发生的第一场强降雨比较,今年岗顶已具备防御同量级降雨的排涝能力。
记者:今年6月30日前,广州要完成228个水浸黑点的整治,是不是完成整治后,这些地方就不会再发生水浸了?
谭东平:因为所有城市的排水系统都有一个设计标准,所以我们无法保证任何情况下都不发生水浸。一旦降雨强度超过我们的设计标准,排水系统就无法消化。应该说,改造完成后的排水系统,能够应付一年当中绝大多数的降雨。
此外,这次228个黑点整治完成后,水浸街的整治也没有结束。随着城市的变迁,可能还会出现新的水浸黑点,我们还要继续努力。
记者:就像您说的,排水系统无法应付超出设计标准的强降雨,那一旦发生这种情况时怎么办?
谭东平:治理水浸不能只靠工程措施,还要依靠“非工程措施”,主要是指及时有效地抢险。
今年为了备战汛期,广州市明确了防汛抢险三级负责制。第一级是市政府宏观指导监督;第二级是各区属地化管理;第三级是组织地铁公司、内环路管委会、新光快速路公司等5家市级主要道路施工单位,按属地负责工地及周边防洪排涝任务。截至昨天,全市6个区内5大道路施工单位所属的几十个工地的防汛预案已经报有关部门批准。
市三防部门目前已采用110治安视频对中心城区200多个水浸点,尤其是中山一立交、天河立交、岗顶、东风路等重点地段实现24小时监控,一旦遇到防洪排涝预警状况,将马上进入戒备状态及时展开抢险工作。曾妮朱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