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远在广东打工的廖永全夫妇,回到久别的家乡覃塘区三里镇石社村,与儿女共庆“六一”儿童佳节。
一走到村口,只见水塔耸立,水管交错,全没有往日肩挑手提用水的忙碌现象。乡亲们说,村里不久前通了自来水,建自来水的钱还是政府出的哩!
据统计,“十一五”以来,覃塘区建成人饮工程90个,91个自然村共20.3万人用上自来水,占该区农民的41.1%。
不见水源不罢休
处于喀斯特地貌的樟木乡,水来得快消失得也快。为应对旱冬,壮乡群众往往要打30~80米的深井才能找到仅够一家人用的水源。因找不到供全村人饮用的水源,寺江村寺头屯的祖辈们在离屯1公里开外的鱼塘边建起了10平方米左右的水池。每天一早和傍晚时分,200多男女老少排成2公里长的担水长龙,让人望而心寒。
近几年来,村民生活提高了,纷纷购买水管插入池中,密密麻麻的水管阵,成了当地一大奇观。但随着周边生态环境的恶化,池水也浑浊不堪,苔藓、死虫遍布,水质不断下降。
2006年,寺头屯集资请来专家挖井,结果挖了80米深还不见水源。接连挖了第二、三、四口水井,还是不见水源踪影。村民们毫不气馁,直到2009年,第六口井挖到100米深时,终于找到了清澈卫生的地下水。当年冬水塔建成后,该屯还把自来水管通至周边江口、和平、下寨屯,使4100人解决了饮用水问题。
早立项目早主动
“人饮工程是一项复杂、科学的工程,需要提前做好各项前期工作,以期及早得到上级立项、资金支持。”黄练镇镇长李家杰深有体会地说。
“十一五”初,黄练镇饮用水困难人口尚有2万余人。为让壮乡群众全喝上自来水,该镇落实前期工作经费,采取干部包村包屯包项目、跟踪落实的办法,对没有自来水设施的村屯安排专家寻找水源、申请立项、规划设计、呈报审批等,力促人饮工程项目列入上级资助项目。
“没有政府的支持,我们不知猴年马月才能用上自来水。”喝上甘泉水,姚岭村村民忘不了政府的帮助。这个村是黄练镇最干旱的村,村民常年为喝水发愁。过去村里先后提交过5次申请报告,因为取水点的水源量少等原因没有得到上级审批。镇里就派出技术人员重新探测到符合要求的水源,再次进行规划设计,终于使该项目列入上级投资项目,得到补助资金99.8万元,于2010年底建成了日供水量为340立方米的人饮工程,满足全村2600人饮水需求。
5年来,黄练镇共取得上级项目补助资金720.7万元,立项建成人饮工程10个,全镇实现了村村屯屯通自来水目标。
男女老少齐上阵
在黄练镇谭村,覃阿婆捐资建自来水的故事妇孺皆知,人人传诵。去年8月,年届90高龄、早已搬到黄练圩居住的覃阿婆,把1500元儿孙逢年过节的孝敬钱拿出来,吩咐儿子把钱捐给村人饮工程。
没钱的也出工出力。石卡镇鹤心村群众至今清楚记得,在修建村人饮工程的3个多月里,年逾五旬的李三伯白天到工地送砖运料、铺设管线,晚上则在工地上看管财物,从没有一句怨言。
少年儿童也加入捐资行列。在三里镇石社村人饮工程捐款碑榜上,少年儿童捐款栏令人刮目相看。在建设投资193万元的人饮工程中,该村310名少年儿童纷纷把压岁钱、零用钱捐了出来,感动了村里的每一个成年人,使工程提前一个月竣工使用。
据统计,覃塘在建设90个人饮工程中,91个受益村屯的群众人均义务投工投劳42工日,捐资92.7元,凸现了壮乡人民自力更生建设美好家园的冲天干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