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浐灞生态区的美景引人入胜
西部大开发的十年是西安水务大发展的十年。十年来,西安统筹发展供水、蓄水、调水、节水、排水、治水,切实保障生活、生产、生态、经济、社会用水需求。如今,“东有浐灞广运潭,西有沣河昆明池,南有唐城曲江湖,北有未央汉城湖,中有明清护城河”的水系新格局和有水文化特色的魅力城市正在逐渐形成。
水赋予城市以灵性,城市需要水的润泽。
难以想象,城市离开了水会是怎样,但可以感知,一座富水的城市必将充满活力。水永远是城市优美的风景,水会静静地聆听城市的喧嚣,默默地舒缓城市的情绪,宽厚地容纳城市的悲喜,水,是城市的生命!
十年西部大开发,西安以亲民爱民的情怀引水、聚水、治水,通过践行科学发展的实绩,让西安的普通市民渐渐淡去了缺水的痛苦记忆,尽情欣赏大水大绿的城市美景,享受新西安、新生活的无限情趣。西安因水而美丽,古城因水而灵动。
引水润城 西安人民告别水荒
“西安的水真好喝,烧完开水后水壶里都是干干净净的,不见一点水垢。西安市民真幸福!”近日,来自北京的李先生带着家人在西安游玩时,对古城之水美留下了深刻印象。
而这种印象在二十年前连想都不敢想。上世纪90年代,西安曾出现严重水荒,数十家工厂因无水而停产,几万居民在缺水中度过炎夏。由于市区自备水源井大量增加,致使市区承压水位急剧下降、一些地面建筑物和地下设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大雁塔也出现一米左右的倾斜。古城用水一度严重告急!提及此事,许多市民仍记忆犹新。
自1996年黑河引水工程投入使用后,西安的城市供水得到初步缓解。西部大开发为西安水环境改善带来了良好机遇,西安规划从2001年起,用30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共计建设26个项目,引水进城,引水润城,使水利基础设施显著增强,基本解决水的供需矛盾,使生态环境发生较大性变化。很快,“群峪协井、二水联调”解决水荒的最佳方略付诸实施。建成并利用黑河供水系统对秦岭北麓石头河、沣河等7个峪口的地表水进行联合调度,地表水已成为城市供水主水源。目前,黑河金盆水库、石砭峪水库及将在2013年建成的李家河水库三大饮水体系初步建成,极大地增强了城市供水保障功能。
同时,为优化城市环境,开展全市性的“地下水保护行动”,分步启动了自来水网管覆盖区域自备水源井封停工作,实现城市供水以地下水为主向以地表水为主的转变,地下水位稳步回升,地面沉降、地裂缝环境地质灾害得到有效遏制。目前,西安已形成以黑河引水系统为主的城市供水体系,黑河金盆水库为主水源,石头河水库为扩大水源,石砭峪水库为事故应急水源,田峪、沣河、甘峪水库、就峪河为辅助调节水源。7个水源地日供水能力达到了180.6万吨,年供水能力70116.5万吨。
聚水靓城 “山水之城”惠及市民
“西安地处西北,上大学时留下的印象一直是灰蒙蒙的,但没想到城市变化这么大,蓝天白云不说,就连城里都有那么多水域,堪比江南。曾经只记得有兴庆宫公园,但现在曲江南湖、浐灞生态区也都有了大水面,确实令人意外,也很羡慕。”一位20年前毕业于西安的学子在回到母校参加同学会时,对古城水景赞叹不已,如数家珍。
今年8月的一个傍晚,记者来到曲江池遗址公园,道路两边停满了各式车辆,园内游人如织,慢跑的、散步的、拍照的、闲聊的、看景的……盛夏中,市民和游客们在湖边尽情感受着生活的舒适。波光粼粼的湖面、绿树成荫的小径、错落有致的亭台,许多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都被曲江南湖的美景所吸引,恋恋不肯离去,为美景,为清凉。
提起大水,自然无法回避浐灞生态区。发源于秦岭深处的浐河与灞河,是“八水绕长安”中的两大水系,也是著名的“半坡文明”和“米家崖文明”的发源地。但在5年前,这两条曾经孕育过关中平原上“两河文明史”的河流却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垃圾成山、沙坑遍布、河流污染,两河成为西安城东的污水聚集地,沿河排污口多达40余处,年接纳污水量近6500万吨。成为西安东郊名副其实的生态重灾区。
浐灞生态区的成立,给两河的治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今的浐灞,宽阔的河面碧波荡漾,一座座大桥横跨两岸,芬芳的青草带着泥土的气息,曾经的污水横流早已不见踪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生态涵养功能大幅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它已从西安东部最大的污水集纳地,转变成了市民的休闲胜地,同时也是西安市重要的生态带、景观带,以及老百姓首选的居住地之一。
近年先后开展的浐河、灞河、渭河综合治理,已经聚集形成生态水面1.6万亩。今年已启动沣河综合治理工作,逐步恢复汉代昆明池,修建6处平原水库,再增加水面1万多亩。同时,在浐、灞、涝、泾等河流上再兴建25座橡胶坝,形成水面2万多亩,建设李家河等11座中型水库,扩建未央湖,改造兴庆湖和护城河,恢复昆明湖;东线“引岱济荆”、中线“引大济河湖”和西线“引沣进城”3条引水进城线路,变“水绕城”为“水进城”……
#p#副标题#e# 经过几年的聚水成景,西安已形成了多个城市生态景观长廊。将终南山水系引至曲江遗址公园、大唐芙蓉园、兴庆湖、护城河、团结水库等,形成连续串联运行模式,使涓涓细流穿城而过,变 “八水”绕城为 “八水”进城,使西安兼具自然山水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形成地域特色的生态化城市。为此,一些市民亲切地称西安为“水城”。西安四面环水、“八水”进城的“水城”新格局将让“华夏故都,山水之城”真正实至名归。
清水养城 华夏故都更加宜居
“这不就是原来的污水库吗?简直认不出来了!”近日,记者走进曾被市民戏称为西安“最大的卫生间”汉城湖景区,采访中一些搬迁之后返回故地的市民这样惊叹道。“两年半以前这里还是臭气熏天、垃圾遍地,大家都想着快点离开,现在环境变得太好了,附近的居民守着这湖水都不愿意走了。”居住在汉城湖附近一村子的杨大爷这样对记者说,如今每天早上他都会带着老伴到湖边转转,看看一天一个样的汉城湖,一天天地变得美起来。
治理水污染是西部大开发十年来西安水环境治理中的重中之重,连续八年进行坚决的“清水行动”,使西安的水环境更加洁净。2002年以来,西安对污染严重的造纸厂进行全面清理,造纸企业必须在“是企业消灭污染,还是污染消灭企业”之间进行生死抉择,短短的几年间,西安市造纸企业就从最初的300多家减少到几十家。全市每年可削减COD排放总量1.6万吨,节水9100万立方米,这相当于337个兴庆湖或91个护城河的蓄水量。如今一些被污染的河流已经重新碧波荡漾,又见鱼儿游。
西安的护城河与古城墙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腰带般环绕城墙并为之增色。护城河承担着城区4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雨水排洪,每年雨水携带大量生活垃圾、污水流入河道,在全长14.6公里的护城河河床形成厚达10厘米~15厘米、约3万立方米的淤泥,遇到适宜温度,污泥中的有机物腐烂变成黑臭的淤泥,向水体释放氮、磷等污染物,散发出恶臭气味。十年来,市政府组织了3次大规模的清淤,2008年10月,开始选择“生物清淤”的方法,即用微生物菌种,针对不同的有机物和腐殖质进行消除,最终使水变清,并且无毒无害,对人的身体健康没有任何影响。城墙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姚立军表示,下一步将会在整个护城河14.6公里的区域内实施“生物清淤”,“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还广大市民一条清水河”。
团结水库,位于西安市北二环与朱宏路交界处,始建于1971年,承担着兴庆湖、护城河、老城区、西北郊和大兴路地区共计61平方公里城市污水、城市雨洪的排泄任务。家住西郊的谢师傅说,他印象中的团结水库,历来就是一个臭气难闻的大水沟,没人愿意靠近它。2006年1月,在省市部门的支持下,汉城湖(团结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正式启动。历时4年时间,通过建设截污暗涵管道、清淤、砌护坝坡岸坡、改造大坝溢洪道和放水洞以及水保等一系列工程措施,使城市污水和雨洪直接排入污水处理厂;同时新建管道引沣河清水入库优化水域环境。基本建成了集防洪安全、园林景观、水域生态、文物保护和农业灌溉于一体的现代城市水环境工程。
汉城湖的成功“变脸”,仅是西安净化水环境的一个缩影。在西安,类似这样的水面改造越来越多。“东有浐灞广运潭,西有沣河昆明池,南有唐城曲江湖,北有未央汉城湖,中有明清护城河”的水系新格局正在形成。以城市河道、城市水景观、山塬水库和平原水库为载体,实施蓄水工程,营造大水面,全面提升了城市的生态功能。
数字说话
2003年11月,西安投资2.01亿元,建成了我省第一条南水北调工程“引乾济石”调水工程,年可调水4697万立方米。
2006年10月,投资1.68亿元,实施了我市第二条南水北调工程“引湑济黑”调水工程,每年可调水4792万立方米。
2007年启动了渭河西安城市段综合治理工作,规划总投资85.67亿元,将渭河建成“一河清波,两岸绿色,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的城市河流。2008年10月总投资14.09亿元的渭河南岸西咸交界至灞河入渭口22.2公里堤防工程全线开工。
2008年启动我市第二大供水工程——辋川河引水李家河水库工程,总投资20多亿元,水库建成后每年可新增城市供水量7669万立方米,彻底解决我市东郊200多万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问题。
2009年启动投资6634万元的石砭峪水库向西安供水复线工程,建成后可独立保证西安城区15至20天的应急供水所需。
建设者说话
曲江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杨书民曲江现在已拥有的1000亩水面,大唐芙蓉园内芙蓉池占地300亩和曲江池遗址公园的曲江池占地700亩。这千亩水面不仅仅是一张“曲江流饮”的文化名片,也给曲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对局地大气环境的改善上,曲江池与芙蓉池功不可没,同时也造就了曲江集文化、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发展新模式。
浐灞生态区生态管理局局长助理姜毅浐灞生态区成立5年以来,在治水方面做足了文章。在广运潭景区,利用遍布的废弃沙坑建设起人工湖;通过河道清淤辟出800亩湖面,建起桃花潭景区;在浐河上游,建设雁鸣湖千亩湿地,进一步净化水质、涵养水源;在灞河入渭口建设国家湿地公园,衔接泾渭湿地保护区,利用人工湿地技术处理城市污水,把污水变成生态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