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世世代代以捕鱼为生,这次引来黄河水,不仅使淀里的鱼多了,更使我们水区的生活环境变好了。”谈起去年冬季开始实施的“引黄济淀”工程,60多岁的安新大张庄村民张小马乐呵呵地说:“光今年冬天凿冰捕鱼,我就比往年多收入了近2000元……”
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白洋淀保持其适宜的水位对维护京津及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意义巨大。当地水务部门工作人员介绍,白洋淀年平均蒸发和渗漏量近3亿立方米,这对减轻气候干燥程度、调节降水、补充地下水、维护华北地区的生态平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白洋淀又被称为华北地区的“空调器”、“晴雨表”,并被誉为“华北之肾”。
曾几何时,白洋淀水域辽阔,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河北省避暑胜地。这里四季景色分明,水光天色,美不胜收。春天,芦苇出水,满淀青翠,每逢清晨,红日映透淀底,白洋淀好像披上了绿带霞衣。夏天,淀水涨满,鱼跃水面,绿苇摇曳,菱叶灿灿,荷花吐艳,一派水乡景色。秋天,芦花纷飞,稻谷飘香,鸭鹅成群,莲菱遍布,小舟穿梭往来,渔歌此起彼落。冬季,地冻冰封,一片碧玉,恰似一幅巨大的明镜镶嵌在华北的原野上,被誉为“华北明珠”。
为保障白洋淀持续适宜的水位,近年来,国家水利部、河北省保定市积极探索白洋淀流域内补水与跨流域补水相结合的长效补水机制,使白洋淀摆脱缺水干淀的困境。自1997年以来,已先后多次引水济淀,白洋淀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性保护。
引黄济淀在给白洋淀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人们开始懂得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水,懂得用心去关爱这曾被尘封的“华北明珠”。
为保障生态环境,白洋淀景区加强污染综合治理,投入4000多万元实施河底清淤及主航道毛石护坡工程,投资近亿元建成污水处理厂。加快淘汰燃油机船步伐,累计淘汰燃油机船100多艘。采取淀区村建垃圾填埋厂、“三防”(防漏、防渗、防蝇)厕所、垃圾池(箱)等措施,有效解决了淀区居民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为改善湿地环境,白洋淀景区还将淀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个区域,分别进行禽鸟保护、科学研究和旅游开发。
而今,随着第三次“引黄济淀”生态补水工程的完成,白洋淀的水位由补水前的7.03米上升到目前的7.53米,收水约为1亿立方米。核心区的水质已经达到Ⅲ类标准,基本接近40年前的水平,绝迹多年的芡实、白花菜等多种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已重现白洋淀,一度大量死亡的野生鱼类也在快速恢复和繁殖,白洋淀湿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擦亮的“华北明珠”,更加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