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在本届政府任期内,治理好州河,请市长带领市民们下河游泳。”2月4日,在达州市政协二届六次会议上,市政协委员石胜勇提出的关于治理州河的建议引起与会人员共鸣,赢得一片掌声。
掌声的背后,反映出的是660万达州人民的愿望:治污出重拳,还达州母亲河——州河一江清水。
4月13日,记者从市环保局获悉,市政府已制订出台《州河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并发布于达州各主流网站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记者从网上看到,这份州河的整治方案措施具体,任务分工明确,整治内容包括工业污染源、场镇生活污染、农村面源污染等9个方面的内容,而且对每个阶段要完成的整治任务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方案》明确提出:从今年起通过三年努力完成州河沿岸整治,州河及支流水质全面改善,水质长期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实现“建和谐达州、还一河清水”的目标。
此举,无疑向全市人民表明:市委、市政府有信心、有决心治理好州河。
污染企业越来越少
河流水质越变越好
州河是达州市沿河300多万群众赖以生存的主要饮用水源,也是达州工农业生产、航运、旅游、景观等重要水源区,与达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十分重大。因而,州河被达州人民亲切地称为“母亲河”。“保护州河就是保护达州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就是保护达州发展的根基。”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向志在相关会议上多次强调,经济要发展,但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牺牲子孙后代利益为代价,“一定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真正做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3月15日至19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熊清明带领“达州环保世纪行”检查组又一次来到通川区、达县、大竹县等地察看了州河支流治污情况,宣汉污水处理厂未正常运行、达县建设煤矿洗选厂排污被公开曝光后得到整改。“从检查的情况看,河流污染现状明显好转。”熊清明说,“发现问题,立即点名曝光,不再遮遮掩掩,这样治理才有力度。”
“污染企业越来越少,河流水质越变越好。”连续五年参与“达州环保世纪行”采访报道的达州日报社记者刘晋江说,过去沿着州河及其支流走,处处可见排污点,很多河流河水浑浊不堪,惨不忍睹。“如今虽然仍然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总体情况是‘臭河’变清了,鱼虾又游来了。”
市环保局副局长杨耀华认为,达州作为老工业基地,设施设备和工艺比较落后,资源利用率低,能耗、物耗高,尽管近年来加大了城区工业企业污染整治力度。但由于历史欠帐太大,州河治理仍然任重而道远。
然而,在保护州河的坎坷道路上,达州人一直没有放弃过努力。这些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步提高,政府的整治力度逐年加大,一些沿河污染企业已在政府的强制下纷纷叫停。
来自市环保局的一份数据统计显示:10年来,全市共检查排污企业1710家,立案查处203家,查处饮用水源地19处,限期整治90余家,取缔关闭小化工14家、小造纸44家、苎麻厂10家、小土焦66处、土烧结10处、养殖污染33家、沙石厂30家。审批建设项目367个,调整布局不合理项目19个,不予批准的重污染项目46个。
跨省协调,自曝“家丑”
铜钵河得到治理
“要把州河治理好,首先得从支流、从源头抓起。”熊清明说。州河的重要支流铜钵河,最近连续三年水质稳定达到Ⅲ类,在今年的环保世纪行检查中基本未发现较大反弹。而过去对它的污染排查治理,可谓费尽心思。
“过去,河水黑得发亮,臭气熏天,牛不敢洗澡,连鸭子下河都要烂脚丫!”住在河边的村民这样描述几年前铜钵河的状况。而污染的情况则很复杂:沿途的煤矿、造纸、麻纺和城镇生活污水,均直接排入河中。
2004年,市环保世纪行检查组通过明察暗访,先后检查出铜钵河沿岸共有30多家企业将污染源直接排放河内。经媒体曝光后,大竹、达县先后对污染企业进行了整改关闭。然而,同样污染比较严重的铜钵河重要源头袁驿河因地处重庆梁平县境内,他们却无权干涉。
市人大常委会决定:跨省协调!一方面,市人大借助省人大向重庆市人大递送了材料,一方面又亲自组队到重庆协调。还有一个很巧妙的举措:2007年,市人大考察组打着”交流学习环境治理”的旗号来到了梁平县人大。“他们心知肚明,并给予了大力支持。”熊清明回忆说。为了说服梁平县一个民营造纸厂老板,熊清明还苦心给他支招:与其投入巨资技改治污,不如转产再生纸,这样就避免了制浆环节的重污染。
为了使铜钵河得到彻底治理,我市甚至自曝“家丑”,主动上报河流污染情况,要求把河流污染治理情况纳入西南环保督察中心督察范围。在西南环保督查中心的协调和支持下,铜钵河梁平段梁平邵新造纸厂化学制浆生产线被依法关闭,严重超标排放的邵兴煤矿洗选和炼焦被要求限期整治。自此,袁驿河的污染得到了遏制。
铜钵河的治理过程只是我市多年来下决心整治河流污染的一个缩影。通过几年来市、县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一条条曾经满目浑浊、蓬头垢面的河流焕发出了新的容颜:通川区的双龙河不再是“黑龙江”;万源市的沙滩河50年的污垢得到了洗刷;大竹县的妈妈河露出了妈妈的笑颜……
2.4亿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不再让污水入河
通过多年的整治,企业、厂矿对河流的污染已基本得以遏制。如今,城镇生活污染已成了州河及其支流的主要污染源,因而,加速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生活污染源治理便成了当务之急。
3月10日,市委副书记、市长何健在2010年达州市环境保护暨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推进会上特别强调,各级政府“一把手”要高度重视污水处理厂建设问题,认真研究,强化措施,确保在市政府规定的时间内全部建成投运。何健郑重承诺,全市污水处理厂如不能按期建成,自己将在市电视台向全市人民公开检讨,同时没有完成的县(市)长也要先在当地电视台作检讨,然后到市电视台作公开检讨。
态度决定力度。
市环保局副局长饶兵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市加快了推进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步伐,完善了各县(市、区)污水处理厂及时管网建设。新(扩)建污水处理设施902座,新增日处理污水能力11.2万吨;新建排污管网1063.9千米,清淘排水管网1236.1千米。
“在建南城截污干管工程,已完成投资6700余万元。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成后,将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万吨,将对达县南城以及西外片区的污水进行处理,到年底,基本可实现中心城区污水收集管网全覆盖,城区的污水处理率可达到80%以上。”饶兵说。
不仅如此,宣汉污水处理厂已经建成正在调试,渠县污水处理厂的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开江县污水处理厂已完成主体工程80%,万源污水处理厂、大竹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中。目前,全市累计投入2.4亿元用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达州市规划建设6座污水处理厂,建成之后全市将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5.5万吨,年削减化学需氧量8500吨,“这对于减少污染后排放总量,改善州河水环境质量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饶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