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化工“污染”危机还原
本报记者 李瀛寰 发自吉林省吉林市
特大洪水冲垮了化工厂,7000多只化工原料桶冲入松花江。
7月28日下午3时,吉林市民刘加同(化名)在家门口的松花江边看到了顺江而下的蓝色原料桶。那一刻,吉林全城停水已经有三个多小时了,市民抢水带来的恐慌情绪正在蔓延。
时隔5年之后,松花江再次面临化工污染的威胁。
危情20小时
7月28日10时,穿越吉林市永吉县的温德河出现洪峰,特大暴雨造成的巨大山洪使得永吉县经济开发区内两家企业的库房被洪水冲毁。其中,永吉县新亚强化工厂7000多只原料桶被冲入河中,顺河而下进入了松花江。
洪水来势凶猛。“当时,永吉、口前一带水非常大,18分钟水就来了,有两层楼那么高,像一面墙,住在楼房一层、二层的(住户)都淹了,平房更不用说了。”8月2日,一位家在附近的吉林市民告诉本报记者。
洪水无情,逃生尚且困难。永吉县新亚强化工厂的库房里到底有多少只原料桶?里面装的是什么化工原料?有没有危险性?一时间,无人能说得清楚。
一个多小时之后,这些蓝色的化工原料桶开始进入吉林市境内。在最接近吉林市的临江门一带,可看到成片的蓝色化工桶混杂在同时冲下来的柴草、牲畜等物中,在江里汇集,打转,漂流。
12时左右,要做午饭的刘加同发现家里已经停水了。当他赶去超市买水时,发现平时24元左右的娃哈哈纯净水已经卖到30多元,而且很多人都在抢。买水时,刘加同还听到了“蓝桶”、“污染”之类的词汇。
下午3时,刘加同来到家门口的松花江边。岸边,已经站满了围观的市民。与临江门相比,这里是松花江在吉林市的中段,蓝桶冲到这里,已经不再成片了,而是稀稀落落地“单打独斗”。
恐慌到第二天的上午才全部结束的。28日晚吉林市部分地区供水,但直至29日上午整个吉林市才全面恢复了供水。
至此,差不多已达20小时的吉林市民“水污染”危情才彻底结束。
据本报记者了解,在7000多只化工原料桶入松花江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有趣”的事儿。“有个人想在岸边捞蓝桶,捡到了可以卖钱啊,但被公安部门制止了。”
公开“污染”详情
#p#副标题#e# 而五年前的水污染让吉林市民记忆犹新。2005年11月,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子公司爆炸,导致松花江上游水污染。因处理不及时,信息不透明,让吉林市民饱受水污染的威胁,全市个别地区出现了群众抢购食物及矿泉水的现象,而种种流言也开始不胫而走。同时也给松花江下游的哈尔滨市民带去恐慌和混乱。
然而这次不同,28日晚6时许,吉林省就化工原料桶进入松花江一事,开始了官方报道。
据报道,永吉县新亚强化工厂共有7000只左右的物料桶被冲入松花江,其中4000只为空桶,3000只左右为原辅料桶。原辅料桶装有三甲基一氯硅烷的有2500只左右、装有六甲基二硅氮烷的500只左右,每桶为170公斤。
当晚,对于部分吉林市民关于“水质出了问题才停水”的猜测,吉林市水务集团工作人员表示,这纯属谣言。该集团董事长刘宏伟表示,水务集团已采取多项措施确保水质、水量,不存在因水灾引起停水现象。
同天晚上,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接受采访时表示,一定要把抗洪抢险的真实情况告诉公众,不要有丝毫的隐瞒,要及时、准确、全面把打捞工作进展情况,把监测水质的结果随时、如实地告诉大家。假如水质真的有问题,也要告诉大家。(信息)公开是最好的办法,公开才能让老百姓放心,公开才能为老百姓辟谣。
其实,孙政才对吉林市松花江可能出现的“污染险情”做了第一时间的部署。
28日晚开始,吉林省境内快速组建了8道防线,更有效、彻底地拦截打捞浮桶;同时,环保部门沿江布设了7个监测断面。
原定于29日、30日召开的吉林省委九届十次全会推迟。7月31日,孙政才驱车800多公里来到吉林省榆树市五棵树镇和哈达山水利枢纽。这里,船只正在搜寻打捞化工原料桶,打捞上来的原料桶正在陆续装车运走。
在孙政才的指挥下,吉林省的化工原料桶拦截工作有序进行。
8月2日记者获悉, 经过和两个化工厂家的认真核实,确认流出工厂仓库的化工原料桶一共有7138个,其中空桶3476个,另外3662个装有化工原料。经过持续5天的努力工作,已经打捞了7071个。打捞工作基本结束,没有化工原料桶流出吉林省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