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撑着伞,走在桐乡乌镇长长的木栈道上。栈道一侧,桃子累累,压弯了枝头;栈道另一侧,一条乌篷船迎着斜风细雨,正从古朴的石拱桥下过……山清、水绿、人悠闲,乌镇的“枕水人家”,与自然和谐地相处着。
山清、水绿,是桐乡人痛定思痛之后的坚定选择。桐乡地处浙北平原内陆,不靠海,没有大湖,多的是纵横交错的河巷。水脏了、臭了,狭窄的河巷没法自净,百姓就生活得不快活。跟许多县市一样,桐乡也付出过拿"青山绿水"换"金山银山"的代价。如今,桐乡"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秀水生态",在发展中注重生态建设和保护,正努力打造长三角休闲宜居区。"今后,我们不能再'先污染再治理',而要力推清洁产业、循环经济,走出一条绿色发展新路。"这是桐乡市委书记费建文的深刻思考。
对于桐乡着力打造宜居城市,市长朱海平说:"沪浙高铁建成后,工作在上海、居住在桐乡的'同城时代'可望到来。桐乡有青山和绿水,就会有更多上海人愿意前来置业居住和休闲度假。"
"腾笼换鸟",力推清洁产业
在桐乡,缫丝厂、砖瓦厂、水泥厂……曾经林立于城郊乡村,烟囱冒浓烟,废水污河道。这些昔日的"拳头企业",一度带动了桐乡的经济增长,却也严重污染了环境。
任其持续,桐乡人将难以安居;但经济发展停滞,问题更大。怎么办?"腾笼换鸟"。淘汰、压缩、梯度转移那些能耗高、污染多的产业,腾出空间引进清洁产业。桐乡市委、市政府先后整顿、关停了大量砖瓦、绢纺、缫丝、小轧钢、水泥机立窑工厂。1999年,着力整顿砖瓦行业,先后拆除轮窑116座。桐乡的河道里积存了大量淤泥,导致河水自洁能力降低。能否变废为宝?利用河道淤泥制砖很快推开,粘土资源被令停止开发,河泥制成砖头,河道疏浚工程也得以推进。
腾出空间后,新特材料、机械制造、光电信息、生物医药等四大新兴产业成了桐乡经济发展新的支撑。与此同时,桐乡旅游业蓬勃发展起来。2007年,投资近10亿的乌镇西栅景区正式开放,12个碧水环绕的岛屿是景区主体,营造出江南水乡的宁静散淡。这个面积只有4平方公里的小镇,2009年的生产总值高达17.8亿元。事实证明,"绿色产业"带动经济的能量,远远超过了砖瓦厂、水泥厂。
刷卡系统,严控企业排污
"腾笼换鸟"后引进的企业,更加环保。但企业要生产,总归还要排污。对工业污染物浓度,环保部门取来水样一化验就一清二楚;但对企业污染物的排放量,国内却还缺少有效的监测办法--只控制"质",不管住"量",问题很大。
此事一度让桐乡市环保局长凌云很头疼。他察觉到,有两家企业常在夜间偷偷排污,然而始终抓不住"把柄"。没办法,他只好跟同事整夜整夜"值班",终于,这两家企业偷排污水时被捉了个"现行"。
#p#副标题#e#
但20多个环保执法人员,要监管桐乡市200多家企业,不可能总这样蹲点把守。一次,凌云打电话时,发现手机卡里没钱了。懊恼之际,突然一个控制企业排污总量的办法冒了出来:能不能也给企业发一张卡,设定卡内的额度,一旦用完就不能继续排污?
桐乡的刷卡排污系统创造了一个国内率先:每个月,企业持特制的IC卡从环保部门处申领污水的月度排放量;这张卡插在企业里一个专门装置上,排污要刷卡,一旦当月额度用完,排污阀门就会自动关闭,迫使企业停产。这套系统连接着桐乡环保局的在线监控室,监控室的电脑上,各家企业污水排放的瞬时流量、日流量、月流量和季度流量都显示得一清二楚。它不仅远程监控,也讲究"管理艺术":当企业排污量达到当月指标80%时,系统便每隔10分钟、连续5次向企业指定的联系人发送手机短信警告;达到90%时,第二次发警告;到了100%,立即"毫不留情"关闭阀门。
系统运转一段时间后,凌云发现,有些企业的生产"淡季"、"旺季"分明,于是灵活变通:在确保年排放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允许适当地在不同时段调整额度。有了刷卡系统,企业排污变得小心。"一年来,没有一家企业因违规超排被强制停产,每家企业的排污量都得到了有效控制。"桐乡市副市长周力告诉记者。
舍得投资,"押送尾水出境"
企业的排污量控制住了,但污水排进内河仍是污染。
桐乡市委、市政府下了决心,投资10多亿元兴建覆盖全市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工程将于今年年内全面完成。全市主要水污染企业的污水,以及各镇、街道和集镇的生活污水,都将纳管进网集中到污水处理厂。目前,桐乡市工业污水日处理能力已达到15.5万吨。
这些处理后达标的"尾水",又将去往何处?虽然"尾水"已经可以养活鱼,但毕竟含有污染物,排入内河,日积月累,还是个"祸害";不仅污染桐乡,下游的嘉兴市也将受害。
桐乡再次作出治水决策:铺设200多公里长的管线,借道海宁市,并在几个节点上设置高压水泵,"押送尾水出境",排放到自净能力更强的钱塘江中。
为此,桐乡市不仅又要投入一大笔钱,而且每年还需花3000多万元维持这套系统的运转。朱海平市长很淡定:"为了治污,我们不惜成本。"在"不惜成本"的治理下,桐乡市的生态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等荣誉称号接踵而来,一个宜居城市,正在浙北平原渐露头角。(记者:张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