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见习记者 肖颖 记者 冯永强
2006年,陕西省两项减排指标不降反升,二氧化硫比2005年增加了6.5%,化学需氧量增加了2.5%;
2008年,陕西省二氧化硫减排落后全国30个百分点,化学需氧量减排落后20个百分点;
然而,2009年,陕西省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已达到国家“十一五”末的总量控制水平;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的91.23%。
陕西省主要污染物减排从落后全国到跻身全国先进行列,这个转变是如何实现的?
加快建设步伐,减排工程提前一年实现规划目标
陕西省环保厅厅长何发理告诉记者,从2007年开始,陕西省把工程减排中的燃煤电厂脱硫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统一资金、统一安排、统一检查考核,不断探索,加大投入。到2009年底,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前一年实现建设目标,开始真正发挥减排效益。
渭南是陕西电力工业的重要基地。2008年,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33.72万吨,占全省总排放量的1/3多。面对严峻的形势,渭南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电力企业龙头,将重点脱硫工程作为一项重要考核内容,确保完成各项预期任务。
2009年底,陕西省现役机组脱硫设施已全部建成,提前一年完成国家下达的17台共484.5万千瓦现役机组2010年底前建成脱硫设施的目标任务。此外,陕西省还追加了6台共147万千瓦现役机组脱硫任务,全省1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已全部建成脱硫设施。
提起工程减排中的另一个重点——污水处理厂建设,陕西省环保厅副厅长李孝廉说,4年时间里,全省已建成投运污水处理厂62座,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不到28%提高到现在的65%以上。渭河流域更是提前一年实现了国家要求的渭河流域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的目标。
陕西省咸阳市曾经是渭河流域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为了减少污水排放量,咸阳市一直坚持“宁要青山绿水,不要污染的GDP”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加大污水处理厂建设力度。然而,资金短缺和产权结构单一,成为影响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营的“两大瓶颈”。咸阳市开始转变观念,提出了以BOT模式寻求投资方、建设污水处理厂的思路。2003年3月,咸阳市同广东新晟环保公司以BOT模式正式签约,9月开工建设东郊污水处理厂,2006年10月正式投入运营,一期工程日处理污水10万吨,结束了咸阳市区生活污水直排渭河的历史,仅此一项,每年可以减少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约8000吨。
东郊污水处理厂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污水处理厂在建设中采用的是企业建厂、政府建网,企业经营、政府监管,企业按规定标准排放、政府按达标水量付费的市场运作模式。
从2007年起,这种模式已经开始向全省推广。
建立倒逼机制,环境监管在减排中得到加强
为什么这些减排工程会提前完成?对于这个问题,李孝廉说:“陕西省充分发挥‘一票否决’、预警制度、激励政策等倒逼机制的功效,一方面使环境监管在减排中发挥推动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环境监管调动企业减排积极性,巩固减排成果。”
2007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实施省市工作目标责任考核时,把污染减排作为“一票否决”指标单列出来,在考核中充分尊重环保部门的话语权。就在这一年的省市目标责任考核中,榆林市的多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都排在全省前列,但就是节能减排任务未完成,被“一票否决”,评为一般等级。
2009年出台的《陕西省减排预警监督办法》更是让减排的警钟长鸣。
去年6月,由于小兰炭企业关闭进展缓慢,陕西省污染减排联席会议办公室向榆林市政府发出了小兰炭污染预警。接到预警后,榆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长亲自抓,组织发改、环保、国土、煤炭等部门,开展“榆鹰行动”,到8月底,113座兰炭企业全部关闭到位。截至目前,陕西省污染减排联席会议办公室已经先后向3个市人民政府和40多家重点企业发出了预警通报。
严格的环境监管制度为地方政府、企业戴上了“紧箍咒”,而激励政策则调动了减排的积极性。
为督促燃煤电厂加大脱硫设施建设,2009年,陕西开始积极推进发电企业绿色调度,开展“以大代小”发电权替代交易,监督电力部门优先安排脱硫机组发电。2009年1~11月,陕西电网累计安排并完成发电量指标替代交易电量34.65亿千瓦时,节煤27.7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2.1万吨。省环保厅还出台了《陕西省燃煤电厂脱硫电价审核及管理细则》,促使省电力公司在支付电价时,将省环保厅审核意见落实到位。
边淘汰边转型,产业结构在减排中逐渐优化
陕西正处于工业化建设的加速期,历史遗留下来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污染物排放强度高等问题比较突出。针对这一状况,陕西把淘汰落后产能、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优化全省经济发展方式的首要突破口,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4年前的府谷,由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恶劣的生存环境使许多府谷人离开家乡。府谷也因此被媒体称为“黑三角”,成为原国家环保总局、监察部等4部委挂牌督办的县区之一。
痛定思痛之后,府谷县提出了“环境立县”的发展战略,确立了“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变面貌”的治污目标,以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业为切入点,建立了淘汰落后产能退出机制,由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提前完成任务的企业,给予相应奖励;对没有按期完成任务的企业,强制拆除。3年间,全县共取缔、关闭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270家,削减烟尘排放量24440吨,二氧化硫排放量28576吨,粉尘排放量21120吨。
府谷在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中,虽然暂时降低了经济增长速度,却在阵痛中推进了产业升级和转型。
府谷县坚持优化工业布局,发展高度关联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有力地推动产业向基地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规模经营集中,形成了“项目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格局。还从循环经济中寻找新的增长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让煤、焦、电、冶金行业嫁接新技术、结出新果实。过去被人看作乌金的兰炭成了次要的产品,而生产兰炭过程中排放出来的荒煤气和副产品煤焦油却成了主角。
陕西省环境监测最新数据显示,全省10个设区城市空气污染综合指数由2005年的2.37下降到2009年的1.98,列入环境统计的14个城市城区空气质量良好天数由2005年的242天提高到2009年的304天。
渭河干流高锰酸盐指数每年以25%的速度下降,其中潼关出境断面水质在国家组织的黄河流域水质考核中名列第二,提前一年实现了国家下达的“十一五”水质控制目标。汉丹江出省境水质连年保持在Ⅱ、Ⅲ类标准以内。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从减排中受益,开始主动参与、积极支持污染减排。人人关心节能减排、人人参与节能减排的氛围正在形成。
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
中国环境报评论员
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陕西省的减排基础并不算好,但在短短4年时间里,陕西知耻而后勇,快速建设治污设施、加强执法监管、淘汰落后产能,到2009年底,全省脱硫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已提前一年完成任务,一跃由减排“后进生”成了减排“标兵”。
短时间内实现这么大的跨越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从快速建成治污设施到确保治污设施发挥减排效益,这里面凝聚了陕西全省上下的汗水和智慧。别的不说,单拿建设污水处理厂来说,无论是厂区还是管网建设,都需要巨额投入,没有钱肯定寸步难行。即便是一些地方能筹到足够的建设资金,污水处理厂建成后,又可能会因为运行经费不足、监管力度不够等多种原因,导致污水处理厂无法正常运行,最终使治污设施成了摆设,成了“晒太阳”工程。
对于陕西来讲,上述难题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为了解决这些难题,陕西省探索出了“企业建厂、政府建网,企业经营、政府监管”的一整套模式,闯出了一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新路。“企业建厂”成功吸纳了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解决了政府投资不足的问题;“政府建网”确保了污水收集管网的顺利建设,保证了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营;“企业经营、政府监管”则促进了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配合。这种政资分开、政企分开、互相配合的运营机制,实现了政府、企业、市民、环境的共赢。从2007年起,这种模式开始在陕西全省推广开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除依靠减排工程建设外,污染减排还有赖于大力淘汰落后产能。陕西省充分发挥“一票否决”、预警制度、激励政策等倒逼机制的作用,把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作为优化全省经济发展方式的首要突破口。
淘汰落后产能不仅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更需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与很多东部地区相比,陕西省经济不算发达,正处在需要众多项目支持发展的时期,在这样的形势下,陕西省依然下定决心千方百计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会有阵痛,可能会在短时期内影响经济发展,但从长远来看,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蓄势的过程,阵痛过后将得到珍贵的环境容量,将会为未来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一方面,陕西省府谷等地做得很好,他们很早就确立了环境立县的发展战略,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如今他们不仅收获了充足的发展后劲,而且环境质量逐年改善,彻底甩掉了污染的黑帽子,成了陕西全省学习的榜样。
各地要借鉴陕西的成功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综合运用结构、工程、管理三大减排措施,努力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任务,为“十二五”期间继续推进污染减排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