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行业信息 | 国外行业信息 | 国内政策 | 行业技术 | 企业动态 | 展会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行业 > 浙江台州600万人安全饮水亟待变局 盼"城乡供水一体化"
浙江台州600万人安全饮水亟待变局 盼"城乡供水一体化"
发布日期:2010/8/9 12:32:06

 

  8月6日,椒江章安街道山前村。


  临近中午,陈利芳利索地打开水龙头,水龙头哗哗流出自来水。洗米做饭,烧菜。


  一阵忙碌后,陈利芳拎起衣服,到离家百余米的百里大河洗衣。


  连日大雨,上游水库放水,河道里水满满的,看上去水还挺清澈的。


  “干嘛不用自来水洗?”


  “自来水贵,喝的是自来水,洗衣服还是靠河里的水。”


  山前村的自来水价格现为每吨3元,椒北74个行政村、近14万人现在用水都是这个价。


  “3元每吨卖给椒北居民,自来水公司不赚钱,还要贴钱。”台州市椒北供水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经理何金勇表示,目前这个水价,离政府核准的椒北自来水入户价仍有相当大差价。


  不过,就是3元/吨的优惠水价,当地农村居民还是尽量“省着用”。有个夸张的例子:一个三口之家全年自来水用水量不到3吨。


  喝水靠自来水,洗菜洗衣靠河水,成了椒北居民用水的真实写照。


  如此,一期设计供水能力为2.5万吨的椒北新水厂,日供水量仅在8000吨上下徘徊。


  相比而言,原先椒北老水厂供应的自来水价格相对便宜,从最初的1.5元/吨慢慢涨到1.8元/吨,最贵的时候也就2元/吨。


  不过,老百姓对老水厂的水质颇有怀疑。无奈之下,村民一般会花钱买山水,价格每50公斤在2.2元至2.5元。遇到客人来家里,村民会用买来的矿泉水和纯净水招待。


  “水质肯定没有现在的好,但那个时候也没办法。”陈利芳说:“老水厂的水是从百里大河抽来的,供应的自来水老是泛黄,还有一股子鱼腥味。”


  陈利芳说的百里大河,与椒北居民的生活生产密不可分。


  百里大河属灵江水系,是椒江北岸平原主要河网、内河的总称,涉及杜桥、章安两镇(街道),总长约186公里,流域面积287.2平方公里。


  有资料记载:1953年冬,兴修椒北内河水利,因弯曲迂回长约百余华里,故统称“百里大河”,起到内河旱涝蓄泄、航运、排灌等作用。


  百里大河汇入椒江,通过闸门调节。平时,通江闸门关闭,就成了死水。只有在上游水库放水的时候,河流才浮现生命力。


  在椒北新水厂投入运营前,这条河可谓椒北供水的生命线——是前所、章安、沿海、黄礁4个水厂唯一的水源。


  沿河两岸,是成片的稻田和橘园。百里大河,也是沿河两岸农民的灌溉水源。每到夏天用水高峰期,从河里抽水灌溉成为必然。


  农业灌溉用水与饮用水混杂,河道垃圾堆积,粪便直排……不难想像,百里大河,承载过多的功能导致不堪重负。


  前所街道原章安水厂负责人陈利明告诉记者,在2003年前后,他们为了解决村民喝水难题,临时成立了章安水厂。


  水厂水源就是百里大河,通过离河岸不远的水泵抽水。河水经过简单的净化处理,输送到附近7个村庄。


  这一等,就是5年。


  B水厂困局


  在椒北新水厂建成前,椒北分布着3个镇级水厂,供水能力强的不过数千吨。由于设施简陋,水质时好时坏,供水能力参差不齐,水压也不稳定。附近华景村的农村居民,二三楼的抽水马桶成为摆设。


  陈利明说,一幢两层楼的房子,一部十来万元的设备,匆忙中召集村镇里10多人,培训几天,就成立了一个自来水厂。


  记者调查发现,台州市一些供水管网,特别是农村管网,由于建成时间长,在材质上多为水泥管或镀锌管。经长年使用后,老化破损和内部淤积都相当严重。


  由于效益不好,农村供水管网无力改造,漏损率普遍较高。据不完全估算,乡镇水厂的漏损率普遍在20%-40%。由于管网漏损现象严重,水厂供水时断时续,停止期间,土壤污水负压回流,管网二次污染问题突出,供水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一些地方农民反映“水量偏小、水压偏低”,末端用户更是感到吃水困难,每到重大节日、用水高峰,断水现象时有发生。


  高损耗,进一步加重了农村居民的负担。在台州二期供水上马前,路桥偏远地区的农村居民用水价格每吨在五六元以上,高的每吨甚至超过10元。“盼星星,盼月亮,盼来自来水。通水后,又是用不起的高价自来水。”


  用水量不足,反过来又加剧了乡镇、村水厂的运营困难。于是,双方陷入了“囚徒困境”。


  2008年前的椒北供水形势,恰是台州城乡供水薄弱环节的真实反映。原椒北水厂,折射出的是台州农村饮用水供应的短板——部分乡镇、村水厂“名存实亡”。


  据市水利部门不完全统计,台州市各地分布着大大小小上百家乡镇、村级自来水厂。这些水厂可谓“良莠不齐”,普遍存在设备简陋、管理不善、缺乏专业人员等问题。


  市水利局工程师陈宇明介绍,在台州市三门、临海的一些山区,还存在着更“原始”的自来水厂,“或许他们只能算是净水厂,只是将自然水源过滤一下。”


  针对全市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工作,市政府前不久还进行了专题调研。


  报告指出,台州市大部分镇级水厂及村级供水设施都是直接从水库、溪流、地下取水。而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和周边生产生活设施的增加,水质下降明显,存在发生饮用水污染事件的隐患。


  让农民喝上放心水,确实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从2003年开始,台州市开始实施“百万农民饮用水工程”。6年时间,已经解决了200万农民饮用水问题。


  从今年开始到2013年,台州市将进一步深化“百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力争在4年内再解决100万农民的饮用水问题,使96%以上的农村居民喝上符合国家标准的自来水。


  “前6年‘百万农民饮用水工程’是解决有无问题,后4年是解决水质好坏。”陈宇明表示,下一步他们还将加大监管培训力度,让偏远地区农民真正能喝上放心水。


#p#副标题#e#  椒北新象


  离陈利芳家数百米之隔,是新建的椒北新水厂。水厂占地60多亩,园林式布局。


  何金勇领着记者四处参观水厂,他自豪地说:“我敢保证,出厂自来水水质浊度最低的时候只有0.01,比得上纯净水水质。”


  何金勇的底气来自新水厂的高标准净化程序。7道工序,层层过滤原水。


  自来水的生产标准流程是:原水进厂,加药(矾和碱)→经沉淀池分流,含杂质水流进污泥池,再加药经过二次沉淀→脱泥后再回用,吸附出的污泥由脱泥机分离出→经过初步过滤的原水通过2.5米后的石英沙层过滤→再加药(氯)杀菌消毒→化验取样。一共要检验83项指标,检验合格后,自来水才能进入供水管网。


  值得一提的是,新水厂的原水来自几十公里外的溪口水库,这从源头上保证了原水的质量。


  采访当天,暴雨如注。记者来到位于临海杜桥镇溪口街道的溪口水库。


  溪口水库建于上世纪60年代。远远望去,大坝被绿色植物所覆盖,成为名副其实的“绿坝”。爬上数十米高的大坝坝顶,水面开阔,库区树木郁郁葱葱。


  在坝顶,记者遇到了水库巡查员颜小友。颜小友是当地村民。虽说下着大雨,颜小友仍然坚守岗位。他说:“这是我的职责。”


  椒北新水厂的原水,正是通过地下管线,从这里直接输送到厂区。远期,临海最大的牛头山水库,也将打通溪口水库的输水地下管道,溪口水库将成为椒北乃至临海东片的主要饮用水源。


  2008年5月底,椒北新水厂投入运营,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发生彻底改观,近14万居民陆续喝上符合国家标准的自来水。


  根据规划,今年前所片将完成村级管网改造。去年,章安片已全面完成三级管网改造。目前,椒北地区80%以上的村内三级管网已改造完毕。


  椒北供水格局的变化,带来了台州城乡供水一体化新气象。


  副市长叶阿东在台州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情况汇报上指出,在结合台州市域总体规划和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了台州市域供水规划和县(市)域供水规划的编制,这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提供了规划依据。


  其中的关键点是,逐步形成以县(市、区)级供水厂为龙头,乡镇(街道)、村级水厂为补充的供水格局。


  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市有9座县级以上水厂,供水能力达到106万吨/日,为全市总供水能力的70.2%。全市5133个行政村,除1040个山区和海岛村之外,4093个平原村已有2619个通上自来水,其中路桥区通自来水的行政村已占行政村总数的91%,基本实现同网同质、统一供水。


  在业内人士看来,台州多头供水格局亟待整合提高,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将带来五大好处:资源共享;规划与建设协调统一,突破行政区域限制;人力资源有效利用;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有利于台州供水企业做强做大。


  D盼“一体化”


  台州城乡供水一体化始于1995年。


  台州一期供水工程投入运营后,每天有25万吨水流出长潭水库,流向黄岩、路桥、椒江,融没了3个区之间的界线,这是大台州发展蓝图上的重要一笔。


  在专家眼里,台州9411平方公里的大地被划分为三大块:北部、中部和南部。北部包括三门、仙居、天台和临海等地,水资源相对丰富,用水量相对较小,人们尚未感觉缺水的压力。中部以椒江、黄岩和路桥三区为主,由于经济发展较快,用水量明显上升,用水日趋紧张。


  而南部区域,当属台州用水最紧张的地区。温岭、玉环,原先供水能力就严重不足,缺水矛盾突出。比如温岭,仅靠湖漫水库唯一一个供水水源,日供水能力为6万吨,这仅能满足市区太平、城东街道用水需求,东部松门、箬横、新河等地30多万人饱受缺水之苦。玉环,更是全县缺水,甚至从温州地区高价买水。


  在2005年降水偏少年份,玉环曾向温州买过水,每吨成本要十几元。但为了维系正常的生活与生产,人们不得不接受“天价水”。


  缺了水,居民的正常生活被打乱;缺了水,工业难有作为;缺了水,城市难以快速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椒江、温岭、玉环等地供用水矛盾日益突出。


  在紧张谋划后,台州二期供水工程于2004年2月正式上马开工。北水南调工程建设总指挥部工程师郑晶介绍说,二期供水工程投资预算15亿元,全长84公里,覆盖了台州南部主要乡镇。二期日供水能力达到49万立方米,可以满足今后台州灵江以南区域10年甚至更长时间段的用水需求。


  台州二期供水工程的投入使用,使温岭增加供水能力11万吨/日,玉环增加7万吨/日。郑晶说,二期供水工程基本缓解了这两地的供水矛盾,为平衡台州市南北水资源和合理利用作出了积极贡献。


  与此同时,临海、天台、仙居、三门都加快了县级水厂的扩建。近三年,北面三县一市增加制水能力17.5万吨/日。


  不过,理想与现实还是有差距。目前,一期供水25万立方米,二期供水十几万立方米,尚不足设计日供水量的1/4,离泵站每日30万立方米的抽水能力,还差一大截。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落差?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行政区块各自为政,划片区域供水,直接导致二期供水工程“吃不饱”。由于“吃不饱”,供水工程输水产能闲置严重,又反过来导致运营成本高企,二期供水水价居高不下。如此恶性循环,二期供水工程一度遭到外界批评,引起各方对高水价的不满。


  6月28日,位于黄岩区北洋镇前蒋村的台州一期供水工程爆管,椒黄路三区数十万居民陷入“水荒”。在经过27小时的紧急抢修后,一期工程恢复供水。而同样的“定时炸弹”,在一期20公里管线上,还存在十几处漏水点。


  一根输水管道爆管,何以造成数十万城市居民陷入“水荒”?如何改进供水管网系统,提高城市供水安全性,成了关注的焦点。


  “要提高台州供水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运营成本,最可行的是推进台州城乡供水一体化。”浙江城市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谢文君表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打破行政地域限制,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从而提高台州供水系统的整体安全系数。


  台州城乡供水一体化,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E二元矛盾


  三门居民生活用水到户价为1.5元/吨、黄岩为2.1元/吨、椒江3.2元/吨……从1.5元/吨到3.2元/吨——台州9个县(市、区)的居民水价,9个样。


  不仅居民用水价格如此,工业用水的价格差异更是巨大(详见附表)。


  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局面?


  同网、同质、同价,成为众多农村居民的期盼,这也是台州市城乡供水二元矛盾焦点所在。


  椒江区发展和改革局价格管理科一名工作人员介绍,在椒江水价听证会上,参加人员对价格听证方案提建议,都希望台州椒、黄、路三区自来水价格实行同城同价,降低一期原水价。


  “虽然同城同水价的呼声很高,但是落实起来却很难。”台州市建设规划局供水节水管理处工程师何敏华说,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在水行业还存在着“多头管理”、“职能重叠”和“各自为战”的情况,不仅难以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且还影响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推进。


#p#副标题#e#  “饮用水是一种公共产品,供水服务实质上是公共基础性服务。既然是公共产品,饮用水价格的确定基本原则只能是保本微利。”何敏华如是说。


  供水市场化运作,台州市已经在探索。若从台州市水厂运营主体上看,情况显得异常复杂。台州市水厂不仅存在县(市、区)一级水厂,还有乡镇、村级水厂,甚至有些地方同一地区还有好几座自来水厂。在一些山区、半山区,有的小水厂小得可怜,只给百来户人家供水。


  “我市自来水厂分布呈现广、散、小特点,这阻碍了整合全市水价及统一管理。”何敏华说,目前台州市水价处于全国中上水平。与省内城市嘉兴等地相比,台州市城乡供水一体化率处于较低水平。


  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打破城乡分割的供水体制,实质上是对供水体制的改革。按照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要求,势必要求台州市加快理顺和建立城乡统筹的管理体制。


  “谁受益、谁投资”,“政府补助、分级负担、多方筹措”,这是台州市确立的城乡供水一体化投融资领域的指导性意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保障是关键。为加快推进,各地可谓“各显神通”。


  路桥区一级管网由政府投资,二级管网由区政府与受益镇(街道)投资各半,三级管网由受益村自行筹措投资,这些模式为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温岭市组建市供水有限公司,统一负责全市供水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初步理顺了供水管理体制。


  临海市组建灵江水务集团,确立了水务集团负责平原地区供水、水利部门负责山区供水的工作格局,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逐步进入快车道。


  椒江区制订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方案,以供水主干管线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供水一体化。目前,供水主干管线建设已接近尾声,原11家镇(街道)小水厂改制工作的指导意见已出台,具体由台州自来水公司兼并,实现统一管理、统一供水。


  何敏华表示,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目标是同网、同质、同价。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是进一步合理配置水资源,保障城乡生活用水,努力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


  “整合之路还很长。”在何敏华看来,城乡供水一体化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水务一体化才是终极目标。水务一体化包括水库(水源)、水厂、管网、污水处理一体化。


  F呵护水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市委三届十四次全会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全市20多个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切实涵养水源,有效监测水质。


  长潭水库,一座关系台州300万人口的饮用水源。在台州供水二期工程上马后,长潭水库已经成为台州供水体系的核心环节。


  水体富营养化是长潭水库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每到5月份,由于气温升高,库区水藻繁殖加速,水质PH值异常,直到7月份才回落。


  导致藻类大量繁殖的根源在于水体富营养化。富营养化主要为氮、磷元素超标致水体在适宜的温度、光照、水流等条件下造成藻类和其它浮游生物爆发性繁殖,水质下降的现象。


  台州市环保局生态办小连说,长潭水库建库时间长,至今已接近50年的库龄。一般情况下,建库时间在35年以上的水库极易出现水体富营养化。另外,水库的功能从灌溉、饮用并重转为饮用为主后,导致水体的置换率较低,氮、磷在水库中的积累速度加快,在适宜的温度、光照、水流条件下极易导致藻类爆发。


  目前,长潭水库地区人口十余万人。这十多万人,构成了库区生活污水的来源,对长潭水库的保护造成极大压力。


  从环保部门的分析数据来看,造成长潭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库区人口集中,污水直排。


  8月5日,黄岩区北洋镇长潭村。这是台州市有名的省级特色农家乐一条街,以前这里污水处理基本上是直排河道。每到周末及节假日,长潭村都会迎来大批的散客,高峰期的时候甚至超过5000人/天。五一期间,自驾游车辆蜂拥而至,堵车长度甚至超过5公里。


  从去年开始,农家乐街上15家饭店出资建造了一个污水处理池,上述饭店排出的生活污水和餐饮污水统一接到污水池。通过生化反应处理油污等污水,确保合格排放。


  黄岩北洋镇麻车头村位于长潭水库库尾,人口接近千人。村里通过投资数十万元建起了生态污水处理池。记者在现场看到,人工湿地占地200平方米,污水池上方的花卉开得正艳,处理好的污水能够达到农田灌溉用标准,不再对水体造成负面影响。


  生态补偿则是另一项保护水源的重要措施。今年,台州市安排了1800万元库区生态补偿资金,期望能推动库区环保设施升级。


  记者还从环保部门了解到,台州市还准备对长潭水库进行大动作——翻库,清除库底淤泥。


  目前,有关方面正为此准备做可行性评估论证。或许,这将给长潭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状况带来转机。


  就在上周,黄岩区专门邀请了清华大学环境系的专家团,让他们帮忙做一份长潭水库保护与利用的全局规划。这是长潭水库首份系统性规划,时间从2010年至2025年。


  带队的清华大学环境系党委书记杜鹏飞表示,长潭水库是几百万台州人的生命线,要保护台州人的“大水缸”,各方要立即行动起来。


  据台州商报 蒋回力 周丽丽 陈洁 孙小惠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10-88372272 E-mail:1915838305@qq.com
最新资讯
山东以用促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新乡全力推进雨污分流工程建设
地质成果支撑服务杭州城市韧性安全建设 杭
“广佛跨界治水”花地河样本,书写生态与经
烟台15平方公里海绵城市,上新!
生动讲述“厦门生态故事” 筼筜湖案例写入
襄阳审计聚焦海绵城市建设实效
实施“双轮驱动”模式 北海市推进黑臭水体
珠江委修订应对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实施办法
亳州市“三聚集”强化水环境管理保障水质安
热点资讯排行
1阳泉市财政局下达省级补助资金 支持城镇排
22024中国环博会深圳展 IE expo
3全球最大环保展慕尼黑IFAT中国系列子展
4六大主题分会聚焦水利行业热点,尽在9月4
5中国一冶城建公司海绵城市专利技术获奖
6澳大利亚悉尼多个饮用水集水区检出“永久性
7突破性过滤技术问世,可清除水中多种持久性
8英国推出严厉措施阻止水污染
9AI模型揭露美国地下水污染:超7100万
102024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与方法学术会议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 2000-2022 www.c-wat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水工业网互联网站 经营证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203225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