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5年底到2009年间,太湖无锡水域高锰酸盐、总氮、总磷等指标分别下降20%、40%和30%,五里湖内总氮和总磷浓度下降了80%和40%,河道水质大有改观,饮用水源至今已连续三年百分百达标———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无锡在“十一五”期间捧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治太成绩单。
无锡在2007年起的三年间投入了300多亿元,科学治太、铁腕治污,收获了丰硕的成果。然而,更应该看到的是,以太湖治理倒逼产业转型,无锡大刀阔斧地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的发展路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年300多亿元投入 太湖无锡区域水质稳定改善
“无锡在太湖水治理领域取得的成效,为全国湖泊治理作出了示范。”市太湖水污染防治办公室主任顾岗说。
三年300多亿元的巨额投入,无锡下猛药治重症。全力构筑控源截污体系,我市完成了芦村、城北和太湖新城三大城区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目前全市68座污水处理厂已覆盖了所有城镇,并且全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日处理能力逾200万吨;强力推进污水管网建设,2007年以来新建的管网超过了4000公里,目前全市污水主管网基本实现了城乡全覆盖,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
打捞蓝藻是太湖治理的重要一环。2007年以来,我市累计打捞199万吨蓝藻,相当于从水体中清除了531.2吨的氮和132.9吨的磷;蓝藻沼气发电示范项目、蓝藻生物有机肥等项目的实施,则串起了一条从打捞到藻水分离、从藻泥收集到沼气发电的产业链,让蓝藻变废为宝。
水质的变化有目共睹。今年以来,太湖无锡区域水质稳定改善,13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持续改善,主要指标氨氮同比下降了9.3%。同时,形成了长江、太湖“双源供水、双重保险”的供水格局,对自来水的水质检测指标也从早先的30多项增至106项,我市已连续三年实现了饮用水的安全确保。
从污染控制到生态修复 太湖治理向纵深发展
“十一五”期间,太湖治理已展现出污染控制、生态修复并举的特色,在未来五年,生态修复的分量还将进一步加重。
太湖治理向纵深发展,我市综合考虑了清淤、废弃物、土壤修复等的全方位整治。实施梅梁湖、月亮湾等生态清淤工程,近年来,太湖无锡水域累计完成清淤面积52.52平方公里,清淤量达1356万立方米。沿太湖200米范围内完成了退耕、退渔、退居后,全面开展以耐水湿树种为主,并与乔灌草结合的生态防护林建设;入湖河道、市区河道全面营建水源净化林,形成生物缓冲带。目前,全市已完成了河道生态绿化建设7800亩。环太湖沿岸,尚贤河、管社山、长广溪等36处湿地修复工程先后完成,演绎出城市与山水相融的生态美景。
危机-觉醒-行动 多措并举建设生态文明
经历了2007年的供水危机后,无锡人痛定思痛,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生态觉醒到生态自觉,无锡已成功迈出了第一步。
问题出在水中,根子却在岸上。关闭小化工,这一步无锡迈得坚定无比。三年来,全市累计关停“五小”及“三高两低”生产企业1607家,关停并转迁沿湖企业53家;全面取消水源保护区范围和环太湖1公里核心区的畜禽养殖,太湖贡湖水域8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定置渔具和水上餐厅也全部被“叫停”。
从危机到觉醒再到行动,无锡在全国起到了引领作用。2007年下半年,我市创造性地推行“河长制”,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流的水环境治理,将全市大小河道全部纳入管理。河道水质的考核得分,被确定为干部选拔作用的重要依据。这项新政实行以来,全市大小河道水质都有了不同程度改善,水域功能区水质达到了考核要求,根生无锡的“河长制”目前已开始走向全国。去年起,无锡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排水达标区”创建活动,将全市域划为4172个区域,由市四套班子领导带头挂钩实行“片长制”,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污水支管网全覆盖。截至今年三季度,70%的排水达标区建设任务已顺利完成,预计明年上半年就将实现全覆盖。
我市还率先在太湖流域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太湖保护区,将全市域划为一、二、三级保护区,大力实施重点区域整治、产业结构优化、循环经济推进等五大行动,力争将全市域建成与国际接轨的循环经济先行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区、高端服务业集聚区、绿色能源示范区和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区。(英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