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记者 邓海)尽管面临诸多争议,但湖北省推进综合开发汉江流域的决心并没有改变。接近湖北省水利厅的人士表示,目前开发汉江的准备工作仍在按部就班地进行。
这位人士透露,湖北希望将汉江流域的综合开发纳入南水北调总体规划,同时组建汉江流域游综合开发投资公司,通过以政府为主地吸纳相关优质资产,搭建融资平台。
据他介绍,湖北省准备进行的汉江中下游流域综合开发,就是围绕最大限度地发挥汉江的优势,统筹处理航运、灌溉、发电、供水、防洪、旅游等功能,通过对汉江流域中下游实施重点开发、梯级开发和滚动开发,将汉江流域建成产业集群投资集聚地,成为区域发展引擎。
汉江是长江在湖北境内的最大支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以上为上游,丹江口至武汉为中下游,流经湖北襄樊等8个市,流域人口占全省近40%。前述人士称,汉江流经市的政府官员,都在积极主张对汉江进行有效的开发,特别是襄樊市,曾多次通过提交报告等方式提出开发建议。
他说,尽管汉江流域是全国内河体系较为发达的地区,但因为内河开发不足,流域内航运成本依旧很高,运量长期难以得到提升。“如果汉江流域中下游综合开发实施,汉江丹江口至武汉的航道将提升到千吨级的三级航道标准,届时整个流域的运能将大幅提升。”
襄樊市此前向湖北省提交的一份报告称,在汉江流域襄樊段的开发中,仅实施“三北(老河口北、襄阳北、枣阳北)水源”工程,就可新增灌溉面积170多万亩,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420万亩,可以使襄樊市粮食年生产能力增加11亿斤以上。同时,通过堤防整治、土地整理、滩涂治理和荒地开垦,可新增耕地60万亩以上,新增粮食生产能力8亿斤以上。
报告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满足中国北方用水需要的战略性工程,但它对水源地的影响却是一个复杂问题。在中线工程调水后,丹江口水库下泄水量平均减少近三分之一,汉江中下游将面临的污水排量增加和水环境容量下降等多重矛盾和问题的叠加,使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工作难度加大。襄樊市的官员认为南水北调带来的负面影响,只能靠开发汉江解决。
随着产业转移的进行,包括襄樊在内的汉江流域多个城市政府认为,要承接产业转移需要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果能通过开发汉江,再配以铁路、公路、机场等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以及优惠的投资政策来吸引需要转移的企业,汉江流域势必将很快迎来更大的发展。
襄樊市政府在报告中建议,首先是建设北煤南运中部通道、对既有的铁路扩能改造及路网完善;启动207、316国道襄樊境内区段改线工程;将襄樊机场纳入国家中西部支线机场建设项目改扩建工程。其次是航道、港口、船舶以及物流园区项目,应重点建设3000万吨至5000万吨余家湖配煤中心和襄城、樊城、六两河等地集装箱、化工、杂货装卸、旅游码头,以及500至1000吨级的集散装多用船舶和油品、液化专用船舶等项目;建设余家湖物资转运加工物流园区、襄樊粮食物流园区、汽车整车及零配件(汽车产业)物流园区等项目。
湖北综合开发汉江流域的计划,已经引来了人们对汉江会不会被过度开发利用的担心。(参见《新世纪》周刊7月12日封面报道“割据汉江”)。此外,汉江中下游综合开发预计投资巨大,效果是否能达到预期也存在争议。仅就汉江襄樊段来看,经当地逐步的初步测算,综合开发投资预计为1012亿元。其中:汉江的梯级开发50亿元、综合交通体系373亿元、堤防整治35亿元、农业基础设施105亿元、水污染防治64亿元、水土保持40亿元、旅游开发34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