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水价上涨的考验
本刊记者/孙春艳(发自甘肃兰州)
水价9年连涨5次,近日,兰州因水价连续高涨一事,被媒体推到了风口浪尖。而仅在2009年11月至12月27日期间,中国就有24个城市上调、或确定在2010年上调居民用水价格。其中,不少为高溢价转让水务公司的城市。
作为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兰州水务的市场化过程中,以高溢价方式引入外资的模式被称为“兰州模式”。
2007年1月,兰州市政府宣布,将兰州供水集团45%股权及污水处理项目以17.1亿元(上述项目及股权净资产仅分别为3.5亿元和1.4亿元,溢价率约280%)的价格转让给威立雅水务集团,期限为30年。随后,威立雅在兰州践行的高溢价“兰州模式”在全国逐步推广开来。
由兰州供水集团和威立雅合资成立的兰威水务,去年以来多次提出涨价申请。2009年7月20日,甘肃省发改委组织召开兰州居民用水定价听证会。随即,“高溢价收购倒逼水价上涨”的热议在媒体和网络上传播开来。2009年8月底,发改委价格司、住建部城建司等多个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对兰州水价成本、外资进入等问题进行了数月调查。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最后调查得出结论为:兰州市此次水价调整供水成本状况清晰,与高溢价引入外资并无直接关系。此事似乎告一段落,然而,这背后反映的公共事业改革中政府监管、公众利益、企业效益责权利之间的关系值得深究。
“水资源紧缺之下,水价上调是大势所趋,然而在高溢价的背景下,水价调整让公众如何接受是摆在政府面前的难题。”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表示。
高溢价之祸,高溢价之惑?
“水价即使每吨上涨一元也是可以的,但必须提供兰威水务详细的供水成本。”兰州大学教授何文盛的发言引起听证会现场一阵议论。主持听证会的甘肃省发改委物价局负责人虽强调了“省市物价局先后三次联合对兰威水务供水成本进行监审和测算”“成本状况构成清晰”等,但效果不明显。听证会后,质疑兰州水价上调的网络文章达100多篇。
“都是高溢价惹的祸。”兰威水务纪委书记张辉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他认为,2009年,兰州既不是全国第一个提出水价上涨的城市,也不是水价上涨幅度最大的城市,高溢价应该是兰州成为全国焦点的原因。
兰州市供水集团高溢价转让叠加了两重改革的背景。一是城市公用设施改造与新建缺少资金,2002年底,住建部出台《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鼓励社会资金、国外资本参与建设,以特许经营形式为主要模式的水业市场化改革开启。另一重背景则是,2003年成立的国资委之后进行的“政资分开”改革,市政公用服务的供水公司资产参照一般竞争性行业统一纳入到这一改革框架之下。
原兰州市供水集团在2004年完成了企业改制之后,很快进行了资产重组,向国内外投资者公开招标。
“当时看到法国威立雅水务集团(简称“威立雅”)出价17.1亿的高价格,参加招标会的人都很吃惊。”当时主抓招标工作的兰威水务董事长孙晓霞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她强调选择威立雅的原因,是威立雅全球水务行业的权威地位、投标文件反映出的管理技术和方法较其他竞争对手略高一筹。最后,“价高者得”再一次在兰州水厂竞价中上演。此前数月,威立雅通过高溢价取得了上海浦东、海口、常州等水厂的股权。
不过,在沟通中以孙晓霞为首的中方代表发现,威立雅方面对合资后的市场前景过于乐观。比如威立雅方面判断,水价有可能每两年上涨一次,每次上涨10%至20%;根据威立雅此前收购的上海浦东和深圳自来水厂用水量的快速增长,推测兰州市3~5年后自来水需求量会达到每天138万吨(2007年大约为80多万吨左右)。
然而水价的上调并非如威立雅想象得那般容易。合资后,合资供水公司多次申请涨价。2008年9月,合资供水公司再次提出水价上涨要求,但甘肃省政府没有同意。
“当初甘肃省政府和省国资委给企业下达的谈判规定是不允许考虑水价调整问题,不允许承诺固定率,双方谈判基本原则就是‘利益共享,风险均担’。当初的合同是通过商务部、住建部审核并备案的。”孙晓霞说。
而此前的全国水务改革案例中,已经出现过因政府承诺固定回报率而失败的例子。比如1995年,沈阳市政府决定将第八水厂的一半资产出售给中法水务投资公司,并于1999年卖出第八水厂的全部资产。最终,沈阳市政府因无法兑现外资年平均投资回报率17.325%的承诺,不得不在2000年回购第八水厂。
“当初兰州供水集团与法国威立雅集团签订的合约,在规避风险方面堪称典范,非常严密。” 资深水务行业专家、大岳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永祥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大岳咨询有限公司负责兰州市供水(集团)部分股权转让的全程项目咨询,历时时间接近一年半。
“威立雅想靠收益收回投入是不现实的。”兰威水务纪委书记张辉为此曾经认真算过一笔账。威立雅出资的17.1亿元,在使用期限30年内,每年获得近6000万的利润才可能实现。外方持股比例为45%,这意味着税前利润达到1.3亿元,即使按水业保本微利的6%计算,主营收入达到6亿左右。可是仅以2008年为例,兰威水务的主营收入仅有2.8813亿元。
“威立雅并不是‘傻子’,”威立雅水务中国区副总裁黄晓军在2007年在中国水网为兰州项目澄清:17.1亿元人民币,并不是单纯用来购买资产的价格。其中,8亿元是用来购买水务资产,其他的则是作为增资,投入到项目的长期发展中。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接触的兰威水务的中方人士普遍认为,威立雅应该是从长远的战略考虑,毕竟兰州市作为西北重镇,有辐射整个西北地区的作用。况且竞标如同拍卖一样,不同投资者对同一资产的估价并不相同,在美国和欧洲同时上市的威立雅应该更多从资本的角度考虑。据了解,威立雅在兰州中标的当天,它在国际资本市场的股价上涨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