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网消息,河北元氏县利税大户、一批拥有众多荣誉称号的“明星企业”,却在较长时间内也是排污大户。20多家化工厂多年来将含有氰化钠等毒素的污水大量排放,造成几个村庄的地下水和农田污染,部分群众被迫买水度日。
如今节能减排理念已深入人心,可河北元氏县却污水滚滚,污水所到之处,土不长粮,水不能喝,民众怨声载道。若要说当地政府坐视不管,似乎也不尽然,政府近年来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
已投入上亿元治污,并于2008年底建了污水处理厂;先后投资200万元给受污染村打了5眼深井,采取联村集中供水的方式,铺设了供水管道,并有水质达标检测报告;给受灾村民以补贴,污染越严重,补贴费就越高,前年每亩地补偿200元,去年就一下涨到了400元。
因此,有人说,当地政府治污是尽心尽力的。但笔者以为,这些“尽心尽力”,有“和稀泥”之嫌。
企业是污染之源,排出的污水损害了民生,不从企业入手,光为企业善后,这只能算是为污染企业尽心,为污染企业尽力,这心尽得越多,力出得越猛,企业越是有恃无恐,污染只会愈演愈烈。
群众质疑,虽然建了污水处理厂,但污染却更加严重,这就不排除一些企业为少缴污水处理费而偷偷排放污水的可能。
治污必须铁手腕 , 解决问题。
整治污染会出现“和稀泥”现象,原因还在于摆不正发展与环保的关系。据报道,污染大户上缴利税占了元氏县1/4的财政收入,于是政府就乐于给企业分忧解愁。企业乱排放,就不惜花上亿元做善后工作:建污水净化厂、打井、发补贴费等,而这一切,花的全都是纳税人的钱。政府看到的是财政收入,百姓要的是青山绿水。青山绿水折射出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而追求财政收入只不过是眼前利益。要眼前利益不要长久发展,这只能说是短视行为。
如果我们瞄准污染源,对违规企业严加惩处,甚至不惜采取关闭的措施,那么将会促使污染企业改弦易辙。反之,如果我们只是乐于“和稀泥”,这只会让污染企业更加肆无忌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