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从东江源头江西寻乌县,奔腾500多公里,才能来到东莞,一点也不容易。那么,东莞的供水布局是怎样的?水质到底如何?近日,记者专访了从事制水研究20年、东江水务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盛德洋,让他来为大家“揭秘”东莞用水情况。
东莞人喝水来自哪里?
东莞人喝水,主要分三大块。一部分是东深沿线的八镇,包括桥头、谢岗、常平、黄江、樟木头、清溪、塘厦、凤岗这八个镇,它们采用自行供水的方式,各镇分别在东深工程或水库取水,自行净化处理,通过配水管网配水到用户。由于它们的取水口位于东深沿线的太园泵站,是东江流入东莞的首个交水点,深圳、香港也是从这里取水,水质与东江供给深圳、香港的水是一样的。
一部分是东江沿线的镇,包括企石、石排、茶山、石龙、石碣等镇,它们由于东江由境内流过,这些镇都是自行取水,净化处理后,配水到户。因为东江是自东向西流,原水水质使上游的镇处于优势位置。
另一块供水的“大头”,就是东江水务的供水了。目前,东江水务拥有第二、三、四、五、六水厂等五间水厂,供水范围遍及全市二十多个镇街,包括莞城、东城、南城、万江、长安、虎门、厚街、大朗、大岭山、道滘、东坑、高埗、横沥、洪梅、寮步、麻涌、沙田、望牛墩、中堂、松山湖、虎门港等,并计划向生态园供水。“东江水务的供水约占东莞市供水量的一半多,供水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超过全市市域面积的一半多。”盛德洋说。
原水质量如何?
长远看水质堪忧
“东江上游干流水质总体还算可以,水质也基本符合饮用水水源的标准。”盛德洋说,东江不仅是东莞的母亲河,也是香港和深圳的供水水源,所以为保障香港及东江沿岸人民的用水安全,省政府一直非常重视东江的水质保护。东江由于本身流域面积不大,平均流量有限,承载的GDP总量巨大,开发程度也接近极限。
但由于我市处于东江下游,且部分取水口又在支流,随着上游城市河源、惠州等地经济日益发展,以及部分水利工程的实施,河道采砂等各种因素影响,水质从长期来看,不容乐观。“实际上,水厂取水口的原水水质部分是会有超标情况,单因子监测出现不合格。” 盛德洋表示,经过水厂工艺处理,出厂水能达到新国标要求。
而东江水务的5个水厂水质又如何呢?
第五水厂的取水口位于企石,在东深供水太原取水口下游10来公里的位置,经过自流的水质净化后,原水的水质与东深供水相差无几,水质较好。顺东江而下便是第六水厂。第三、第四水厂位置邻近,靠着下游,其原水水质次之。第二水厂处于东江最下游,因咸潮上溯,以及季节性排污等原因,经常要关停,由其他水厂进行补充供水。
“虎门、长安都是经济重镇,供水调配上进行了多线供水。譬如说,虎门是由第三、第四水厂进行供水,长安则有三条线路供水,包括第三、第五、第六水厂。这些水厂的管网都是互联互通的,加大了对镇街的供水保障力度。”盛德洋说。
出厂水质量怎样?
5个水厂工艺先进
水处理后可达“国标”
东江水务作为东莞制水的龙头企业、唯一的市级供水企业,又是如何保障出厂水的水质呢?东江原水要达到饮用标准,需要经过一些什么工艺处理?
盛德洋介绍,由于东江水务5个水厂中除第二水厂属于中等规模外,其余皆为大型水厂,建设标准较高,工艺较先进,要出厂水达到饮用标准,在原水水质较好的情况下只需经过常规的工艺处理便可。在原水水质变差时需要在强化常规处理同时进行应急处理,例如投加高锰酸钾进行预氧化,降低水中锰的含量,改善水的混凝条件;投加粉末活性炭去除轻微的有机污染或臭味;在水中投加石灰或食用碱调整饮用水的酸碱度等等。
此外,第六水厂还在常规处理工艺的基础上增加了深度处理工艺,即增加了臭氧-活性炭生物处理,出厂水各项指标优于国家现行标准。
由于东江水务的各大水厂历史不长,在建设时选用的工艺比较先进,自动化程度也高,所以在正常情况下,原水只需要经过常规水处理工艺后,出厂水即可达到国标106项的标准。
“这个新国标106项,我们早几年就达到,所有的出厂水都达到。”盛德洋介绍,在新建成的第六水厂拥有深度处理工艺,能够提供更优质的饮用水。
“如果是突发性污染,投放高锰酸钾等水处理工艺,每吨水成本将会增加1-2毛,要视具体的工艺而定。”盛德洋坦言,这笔钱是长期投入的,难以计算。
小贴士
长期饮用不达标水 可能诱发各种疾病
今年起,东莞公布村级水厂水质,已经有7个村级水厂连续三个月不达标了。不达标项目主要是浑浊度、游离氯、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和氨氮。
盛德洋说,人喝了这些不达标的生水会有不适的反应,如腹泻等。长期饮用甚至还会造成人体内分泌系统紊乱、生殖和免疫系统受到破坏,并可能诱发各种疾病。
盛德洋介绍,浑浊度不合格可以通过沉淀静置来解决,而游离氯是为了保证微生物安全的手段,游离氯不达标,水中的细菌、总大肠菌群和耐热大肠菌群相应地也会出现超标的情况。“不过只要把水烧开喝,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