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期以来,各行政区域边界或“插花地段”由于职责不明、责任不清,往往形成监管的盲区与污染事件的多发地。为妥善解决边界环境污染问题,广东一些地方以及省级环保部门创新建立了行政区域边界环境执法工作机制。
佛山南海区丹灶镇、三水区西南街道交界处的环山沟环境污染问题曾经是行政区域交界污染的老大难问题。为此,佛山市环保局多次组织南海、三水区环保部门召开协调会,分析污染产生原因,制定整治的思路和措施,协调两区落实。
南海、三水区环保部门加强了环山沟沿线排污企业的监管力度,定期将污染整治和水质监测情况相互通报。经过整治后,目前环山沟水质从呈酸性逐渐变为中性,氨氮、化学需氧量、总磷等指标大幅下降,水质已得到了初步的改善。
在探索处理此类区与区之间跨界污染问题的实践基础上,佛山市环保局于近日出台了《佛山市区级行政区域边界环境执法工作机制》,联合执法小组可以突破行政区域束缚。在市环保局的组织下,相邻两区环保部门任何一方执法人员均可以联合执法小组的名义到对方辖区进行环境执法,包括排查污染源、勘察现场、采集样品等执法活动,管辖方环保部门依据对方移交的取证材料依法处理。
佛山仅是一个缩影。从全省的层面看,广东省环保厅也正着力构建上下协调、部门联动、区域合作的环境监督执法体系。今年计划充分利用泛珠三角区域环境保护合作机制,建立健全东江、西江、北江、九洲江、韩江跨省界流域及广佛肇、江中珠、深莞惠区域环保合作平台,建立完善区域、流域环境监察协作和环境应急联动机制,积极推动与广西、湖南、江西、福建四省区签署环境监察协作和环境应急联动协议,建立执法联动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协商会议,逐步完善信息共享制度、联合检查制度和突发环境事件协同处置制度,推进跨界环境污染治理,妥善处理处置跨界环境污染纠纷和环境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