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市政府获悉,为了坚决完成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目标任务,在全面安排部署确定投资24.2亿元、实施七大类143个项目的基础上,我市将以重点项目和干支流治理为抓手,加快重点污染防治项目建设,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农村环保工作,进一步提升水污染防治水平。
多年来,我市认真落实渭河水污染防治的各项要求,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全市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渭河潼关吊桥出境断面2011年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年均浓度分别为22毫克/升、6.37毫克/升和3.535毫克/升,较2010年同比下降20.6%、17.8%和18.5%;今年前4个月,化学需氧量、氨氮平均浓度分别为24.3毫克/升、2.877毫克/升,同比下降7.6%、51.8%,高锰酸盐指数平均浓度为7.65毫克/升,与去年基本持平。据悉,为了巩固水污染防治成效,提升工作水平,我市将以重点项目和干支流治理为抓手,突出做好如下工作。
——抓住省上全线整治渭河的机遇,加快渭南段综合治理项目建设。计划投资105亿元,加高加宽堤防160.8公里,滩区清障184.9平方公里,建设堤顶道路160.9公里,临水侧绿化137.7公里,背水侧绿化164.3公里,修建景观公园7处,建设生态湿地8处,新增水体生态监测断面3处,实现渭河“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
——加快重点污染防治项目建设。全面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实施工业园区、重点镇污水处理项目,着力抓好12个污水处理厂除磷脱氮提标改造、37个工业企业废水深度治理、34个污水处理设施新扩建项目、38个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和6个生态湿地项目建设。对5月底仍未动工的污水处理厂除磷脱氮提标改造项目及重点工业企业实施约谈。
——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夯实县(市、区)保证辖区环境质量的主体责任,切实做好各县(市、区)水质断面考核工作,以经济手段和倒逼机制促进水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建成市县两级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发挥环境管理效益。
——加强农村环保工作。以解决农村“脏乱差”提高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和公众环保意识为目标,加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工程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大力推广农村垃圾“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模式,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减少农村面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