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共解决2.16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农村水利重点工程建设取得新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水利重点工程建设取得了新成效,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超额完成规划建设任务,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进展平稳,一大批节水灌溉工程顺利建成。
饮水安全规划任务超额完成
2006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将原定“十一五”期间解决1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的目标提高到1.6亿人。
截至2009年底,全国已解决1.54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占计划解决1.6亿人的97%,基本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加上今年再解决5550万农村人口和627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整个“十一五”期间全国共解决2.1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截至目前,我国已安排中央投资590亿元,地方配套资金418亿元。
灌溉工程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在大型灌区建设方面,从1998年至今,全国共安排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投资475亿元,对417处大型灌区进行配套改造建设。项目完成后,可新增、恢复灌溉面积279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3390万亩;项目区骨干渠系水利用系数将由改造前的0.49提高到0.53,年新增节水能力将达到158亿立方米,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将达到156亿公斤。
#p#副标题#e#
从2009年开始,有关部门又在全国启动了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计划用3至5年时间完成252处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任务。目前,中央已投资25亿元。
在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方面,目前,我国1500多处重点中型灌区主要通过农业综合开发进行节水改造。水利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力争在2020年前基本完成重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任务,新增灌溉面积760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6亿亩,实现年节水260亿立方米。据悉,2009年以来,中央已投入11.5亿元。
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在过去5年中,中央财政共投入166亿元,引导地方政府和群众开展以小型灌区节水改造和山丘区小型水源建设等工程,有效解决了部分地区小型灌排工程“卡脖子”和农民“口粮田”的水源问题,带动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开展。
灌溉用水效率大幅提高
自1996年以来,水利部先后启动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节水灌溉示范项目、节水灌溉贷款贴息、全国300个节水增产(增效)重点县、18个农业节水示范市、牧区节水灌溉饲草料地建设试点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等项目建设,出台了补贴农民购买节水灌溉设备等政策,建成了一大批节水灌溉工程,灌溉用水效率得到较大提高。
截至2009年底,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8.99亿亩,农田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到3.86亿亩。全国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493,形成年节水能力310多亿立方米。
通过发展节水灌溉,一是有效缓解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用水短缺的矛盾。近10年来,灌溉用水总量占全社会用水比例从65%以上降低到55%左右。二是保障了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用水。1980年以来,通过灌区节水挖潜,为新增1.4亿亩有效灌溉面积提供了水源,按照新增有效灌溉面积、节水改造灌溉面积分别增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300公斤/亩、100公斤/亩计算,到2009年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约1500亿斤。三是提高了灌溉保证率,改善作物的水分条件,显著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四是农业灌溉所节约的水有25%支持了生态需求,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流域通过加大对中游灌区节水改造,增加了下泄水量,生态出现积极变化。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典型,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记者 李力 林火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