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紧防洪堤建设

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现场

供水设施的完善保证了农户生产生活用水

农村公路建设

永定桥水利工程首部枢纽截流

完善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灾后重建和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
是扩大内需,巩固和发展经济止滑回升、向好发展势头的重要手段;
是增强农业抗灾减灾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有力抓手;
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
近年来,我市各级部门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把此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问题来对待,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群众收入的有效途径来抓,确保了我市农业生产能力逐年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2009 农田水利硕果累累
2009年,是灾后重建的第二年,也是我市农田水利建设极其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被霜冻天气与地震等自然灾害损毁的部分农田水利设施亟待修复;这一年,投资8.46亿元的永定桥水库工程主体工程、投资约1.1亿的流沙河防洪堤工程(汉源县九襄至富庄段)、投资8600万元的汉源县临时供水工程、投资3800万元的名左渠引水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全市水利建设高潮迭起。
整个2009年,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省农建办的关心、指导下,在全市水务工作人员认真忘我的工作下,圆满完成了各项年度目标任务。
2009年度(农建年,2008年9月1日至2009年8月31日,下同),我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共投入15.47亿元,解决农村饮水安全9.33万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37平方公里,新增有效灌面0.81万亩,新增节水面积1.21万亩,整治病险水库12座,改造中低产田2.46万亩,新建沼气池1.6万口。
去年,虽然土地面积和播种面积有所减少,但通过大力紧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市仍然确保了全市粮食播种尤其是42.3万亩水稻的适时栽插,粮食总产量达53.93万吨,比上年增加2.14%。同时,得益于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大力实施,全市农村“行路难、饮水难”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我市2009年共建设农村公路1204公里,其中,新、改建乡村机耕道146条共563公里,硬化乡村机耕道87条共275公里;维修农村人行吊桥36座;新修改造提灌站69座,修复提灌机械1917台,新增提水控灌设备158台套;完成营造林面积32.95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94.2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5%,继续稳居全省第一;组织实施了2个“金土地工程”土地整理项目,整理土地3.5万亩,其中,新增耕地0.3923万亩。由于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我市在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李冰杯”奖项中,取得交通、林业项目二等奖,水利、农机、国土项目以及农建综合管理三等奖的好成绩。
2010 水利兴修更上台阶
2010年,是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最后一年,也是关键之年。
今年,我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年度总体目标是:计划投入16.53亿元,完成以农村饮水安全为重点的水利建设任务,完成乡村公路、农村机电提灌、土地治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建设任务,全力争取省政府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奖项,确保交通项目、林业项目二等奖,水利、农机、国土、农建综合管理项目保三争二,农业项目争取三等奖。
2009年,我市的农田水利工作成绩不俗,但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历史欠账多,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水利工程基础薄弱,缺乏骨干大中型蓄水工程,调控旱洪灾害的能力不强;灌溉工程配套设施差,工程老化失修,农业灌溉水利用率低;地震受损的部分渠道、防洪堤等水利基础设施需加紧修复整治;全市尚有238个旱山村和3634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需治理,33.71万农村人口饮水还不安全,109个村的道路不符合农村公路通达技术标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任重道远。
在去年底我市召开的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上,市长刘守培指出:“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三农’乃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以‘水为中心、路为重点、地为基础’。”
按照这一工作思路,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农田水利工作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灾后重建、扩大内需和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机遇,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农业生产能力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作为抗灾减灾、扶贫增收的有效手段,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科学规划,创新体制机制,多渠道增加投入,突出重点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确保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一方面,我市将在着力抓好农田、水利、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生态环境和重大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积极采取政府投入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农户自愿投入为补充、其他经济组织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形成多元投入、保障有力的建设格局。
另一方面,我市各级水务部门将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注重运用经营的理念和市场的办法,创新建设运营管理体制,搞好农用水利设施的建设、管理和运营,充分发挥工程效益,促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可持续发展。
全力奋进 破浪前行
农田水利再掀高潮
农田水利建设,在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治理水土流失、修建灌溉渠道、改善饮水条件、合理开发河滩地、完善防洪设施……我市2010年度的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已从去年9月起正式展开,我市各级水务部门正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保证农田水利建设的顺利进行。
从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25日,我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已完成投资3.9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26.37%,其中,除国土建设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外,水利、农业、林业、交通、农机建设项目分别完成1.44、0.17、1.99、0.36和0.02亿元。
健全机制促发展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一个包含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涉及发改、财政、水务、农业、林业、交通、农机、国土等多个部门。为更好地整合项目建设资源,去年,由各个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正式成立,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水务局,承担“市人民政府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的日常工作,组织、指导、制定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和年度目标任务,负责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监督检查、统计、考核和总结。”
此外,我市各县区也建立健全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机构,均成立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分别由县长或分管县长任指挥长,调整充实工作人员,明确相关责任人。
今年,为了确保各项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和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的体制机制建设,市农建办在做好项目规划、资金筹措、技术服务等工作的基础上,与相关部门及时督查各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度及质量,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制定绩效考核奖惩办法,同时计划开展全市“十二五”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工作。
今年,我市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上将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农户自愿投入为补充、其他经济组织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除了争取国家、省上的投入外,各级财政还将大力建立健全支农资金投入增长机制,发挥水务投资公司投融资作用,吸引社会资金,调动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民主议事、组织协调和技术服务等方式,合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建设项目全面开花
今年,我市将着力抓好水利建设,特别是继续抓好永定桥、名左渠等带动能力强、覆盖范围广、受益群众多的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并着力启动铜头引水工程。
铜头引水工程是以农田灌溉和向雅安工业园区供水为主,兼有乡村生活供水作用的综合利用水利工程,是由我市水务局承担的重点水利工程。该项工程可解决我市9.82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已列入《四川省雅安市“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实施规划》。
目前,我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已完成铜头引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上报省水利厅,力争在年内开工建设。
同时,中央小农水资金项目、万亩以下渠道配套工程、土地整理项目、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的建设也拉开了序幕。2010年,我市预计修复水毁水利工程892处,更新改造农村机电灌溉站50座,新增农村机电提灌设施150 台套,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3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万亩,新建和整治堤防24公里,疏浚河道20公里,使水利工程年末蓄水量达到4千万立方米。
我市还将围绕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和特色效益农业,加强标准农田、稳产高产农田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保农田高产高效,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将在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理项目等现有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基础上,启动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地震灾后农田恢复重建等一批新项目,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2万亩,完成培肥地力、测土配方施肥面积8万亩次,推进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完成土地整理2万亩以上。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市将优先解决饮水困难和血吸虫疫区、高氟水、苦咸水地区的饮水安全问题,预计解决1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并把农村公路建设重点放在解决行路难和支持产业发展上,把农村机耕道的建设与林竹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建设通村通达公路500公里,新改建乡村机耕道400公里,硬化200公里,维修农村人行吊桥15座。
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上,我市今年将依靠国家政策性专项资金支持,完成退耕还林专项规划建设24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94.27万亩,完成营造林27万亩(其中天保公益林15万亩),实施低产低效林改造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60平方公里;新建沼气池8000口。
抢机遇 扎实干
民生水利深入人心
灌溉、饮水、防洪、治理水土流失……农田水利建设涉及到农民朋友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老百姓最为关心的一项民生工程。
随着农田水利各项建设工程的逐年增多,我市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逐渐改善,越来越多老百姓享受到了工程的“实惠”。
靠天吃饭成历史
在去年以前,名山县前进乡凤凰村的农田灌排还只能依靠几条小水沟和早年挖掘的土沟渠,灌排需求得不到保证,特别是排水难使农田长年受到湿害,无法种植二季作物和排除土壤内的“毒素”,农田产值低下。
2009年11月27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在凤凰村开工建设。
这个涉及前进乡凤凰村、泉水村、尖峰村、林泉村、新市村等5个行政村,38个农业合作社,1756户农户,5739人的项目,可解决该乡5500亩农田的灌排问题。
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达359.73万元,规划新建14条引水渠,总长1.54万米;新建排湿沟8条,总长3550米;新建田间灌溉沟(农渠)31条,总长1.17米;新建田间生产道14条,总长7916米;新建蓄水池5口,解决农业生产施肥和施洒农药问题。此外,整治维修机耕道总投资达75.09万元,其中,村民筹资或投劳折资12.09万元,将维修整治机耕道三条,长5100米。
项目完成后,可改造当地的中低产田土5076亩,使多年遭受水灾、湿害的中低产田土变为高产、优质的“米粮仓”和优质茶叶、蔬菜、蚕桑生产区。
同时,该县财政和水务部门还将积极引导项目区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逐渐扩大茶园和蚕桑养殖规模,形成特色优势产业,改善项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目前,该项目已完成80%,预计在今年3月底前可全部竣工。
农户喝上“放心水”
雨城区北郊乡联坪村的村民们,今年春节终于喝上了“放心水”。
“已经10多年了,大家都盼着能喝上干净水。”联坪村2组村民王正群告诉记者,以前,村里人一直喝附近河沟里的水。10多年前,部分村民因养殖奶牛的需要,将大量牛粪和垃圾排进小河沟,影响了水质,虽然后来整治过一段时间,但水质已受到影响,无法彻底恢复。
“大家不敢直接喝从河里打上来的冷水,再热的天也得煮开了才敢下肚,但即便如此,水里的牛粪味还是没法消除。”王正群说,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喝上干净卫生的水。
去年,水务部门开始在该村修建供水站,乐得大家奔走相告,纷纷投工投劳,尽量为工程施工提供方便。目前,计划投资170.45万元的北郊乡联坪集中供水站主体工程已完工,工程建成后,可满足北郊乡联坪、白塔、桥楼、红星、福国、斗胆村和姚桥镇金凤村一、二社共6375人的日常安全饮水,并可解决当地学校600学生的饮水安全问题。
建设“百年工程”
大年初八,宝兴县两河口至青衣源大桥河边的滩地上,轰鸣的机器声已经响起,10多个建筑工人正在打筑桩基,以确保两河口至青衣源大桥防洪堤工程第二标段能在汛期前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
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江河洪水泛滥而造成的损失最大,防汛,是每个城市最重要的水利工作之一,而修筑防洪堤,则是防汛最主要的手段之一。
在宝兴河穿城而过的宝兴县,防洪工程建设一直是水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宝兴县全部13个工程里,防洪堤工程就有7个,总投资达8541万元,全长7.97公里。工程完工后,宝兴河沿岸防洪堤的抗冲、抗洪能力都将大幅提升,不仅确保县城居民生活安全,更为该县正在开展的众多灾后重建工程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时间虽紧,但我们绝不会放松对工程质量和建设领域腐败问题的监管。”该县水务局局长杨世学说,自灾后重建工作展开以来,该县一直加强对工程建设每个阶段的监督,力争把每个防洪堤工程做成“百年工程”。
在每个项目建设前,该局都将分管领导和涉及科室负责人指定为项目负责人和项目具体经办人,并签订责任书,把项目管理纳入年终考核。在建设过程中,局里派驻的现场代表和质量监督技术人员又会对施工过程进行现场监督,对建筑材质和建设步骤拍照记录。在工程完工后,该局还要组织专家组对工程质量进行检验,合格后才交付上级部门验收。
目前,该县开工的防洪堤工程已完成70%,在9月30日之前将完成所有灾后重建防洪堤建设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