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市环保局的倡议和组织下,来自社会各界的环保志愿者来到威海国际海水浴场捡拾沙滩上的垃圾。
“十一五”期间,我市坚持贯彻“环境立市”的理念,不断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着力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累计削减率分别达到21.55%和8.66%,分别完成省政府下达“十一五”减排任务的120%和157%。
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生态之美令人惊叹。
空气清新全省第一
凡到过威海的外地人,无不对滨城优美的环境和清新的空气印象深刻。
不久前,市环保局发布了市区空气质量报告。上半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9%,较去年同期提高了3.3%,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数达到61天。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继续保持优良状态,在全省排名第一。
#p#副标题#e#
这一成绩得来不易,是我市上下多年来不断努力的结果。
从2008年开始,我市在市区实施了城中村改造三年计划。为减轻拆迁、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扬尘污染,我市实行了建设项目批前扬尘污染防治措施书面承诺制,把建设单位承诺项目建设、生产过程中拟采取的扬尘污染防治措施,作为建设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对建筑工地,实行先围挡后开工,并对进出施工场地的运输车辆进行清洗,对各种物料堆进行密闭覆盖;同时,市区范围内300多辆运输车加装了围挡和覆盖装置。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机动车尾气污染也成为空气治理的难题之一。为此,我市全面开展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在市区和三市新建了9条检测线,对原有的2条检测线实施了升级改造。自2009年起,我市加快公交车和出租车的更新改造步伐,对近百辆尾气超标的小公共汽车实施了集中退市,市区1526辆出租车全部更新并进行了双燃料改造,投入使用的天然气公交车达到93辆。同时,强制淘汰报废300多辆排放超标车辆,并结合汽车以旧换新政策,淘汰了1500余辆黄标车和500辆老旧汽车。
由于治理措施落实到位,市区大气环境质量一直保持优良,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市区大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分别为362天、358天、351天。
生态环境上档升级
生态环境,是威海的一张“金名片”。
驾车驶上市区环海路,宛如驶入了一条蜿蜒曲折的风景线:一侧是青山,一侧是碧海,在海涛的汹涌与山林的静美之间,人们会对滨城的生态之美发出由衷的赞叹。而在威海千公里的幸福海岸线上,如画的美景更是随处可见。
近年来,威海在生态保护与建设上不遗余力,相继实施了“蓝天”“碧水”“青山”“净土”四项行动,极大促进了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在“碧水行动”中,我市加快了城市污水处理厂改造与建设,先后建成了合庆污水处理厂、初村污水处理厂、威海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完成了威海中融安信水务发展有限公司一期、二期工程建设,使市区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6.5万吨,与市区日供水量基本匹配。
与此同时,我市还全面实施市区河道整治和污水截污并网工程。三年间,已完成市区竹岛河、望岛河、渤海河等9条河道的整治,修建、新建城市污水管道411公里。2009年,市区污水处理率达到89.27%,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8.2%。
在“青山行动”中,我市积极开展园林城市建设,努力提高城市绿化品位和档次,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逐年上升,令滨城人们享受着“村在绿中”的惬意。城市与乡村绿化美化的协调发展,令滨城威海成为园林式花园。
三年时间,我市结合城区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工程建设,先后完成了合庆村等51个城中村和塔山中路、菊花顶小区等十几个区域绿化改造工程建设,新增城市绿地面积1560万平方米。
为打造良好生态环境,我市沿市区海岸修建了沿海生态长廊,先后关停了56座采石场。短短三年,我市投资106349万元,新增城市绿地面积1560万平方米,2009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5%。
全民行动共建环保
在我市巩固环保模范城成果的过程中,最不可忽视的是人的因素。多年来,威海人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不断擦亮环保这一金字招牌。
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每年的“两会”期间,市委、市政府都要召开全市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讨论解决环境保护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市政府都要与市直有关部门、各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主要负责人签订年度《治污减排目标责任书》和《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书》。
在市委市政府的严格考核下,广大企业积极担当社会责任。随着各种环保宣传活动的进行,我市越来越多的企业从“要我治污”变为“我要治污”;100多家环保重点监控企业面向社会公开承诺:自觉履行环保社会责任,确保完成减排任务。
市民也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各种环保行动。近年来,我市相继开展了“绿色威海年度人物”“环境保护先进企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系列创绿活动,成立了数千人的环保志愿者队伍,形成了全面参与环保、全民共建环保、全民共享环保成果的社会氛围。
如今,在威海的大街小巷,经常能看到义工、志愿者清扫卫生死角、捡拾白色垃圾的身影。
正是因为这种自上而下的合力,我市才形成了一个“人人关注环保,人人参与环保”的氛围,才能迅速建立一个由政府主导、部门通力协作、企业积极参加、社会广泛参与的大环保工作格局。(记者 潘翔 张军涛 郑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