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股出资投劳、按股分水、按股分红,井研县采用“股份制建山坪塘”的模式广泛推广
“半亩地的屯水田可以蓄水400立方米,解决20亩旱地的浇灌。今年终于种成了水稻。”10月15日,说起家门口的屯水田、U形槽,井研县天云乡天湖村1组村民杨光友高兴不已。
井研县属于全乐山最干旱的深丘地区,三年前,别说种水稻,连饮水都是个大问题,如今全乡8个行政村6953人的饮水问题全部解决,正在进行的“治旱兴水”工程完工后,到2012年可覆盖全乡7000多亩土地。
“十一五”期间,乐山实施大中型水利设施建设,辅以“三小”工程,建设起大、中、小、微相结合的水利工程,收效显著。截至2010年9月30日,全市累计完成投资10.21亿元,新增有效灌面7.19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平方公里。
用“股份制”来治水
在天云乡华阳村5组,已建好的U形槽替代渗透严重的土渠,分布在道路一旁,清水流淌。华阳村村主任方兴树说,原来是1.6公里的土渠,从提灌站提上来的水放到末端需要2个多小时,最后水流就只剩零星一点。今年5月,村里人均集资300多元,建成了防渗透的U形槽,放水只需40分钟。
土渠的水利用率不到30%,而改成U形槽后,利用率可达到90%以上。然而,除水务部门等的支持外,资金何来?
“股份制建山坪塘”的模式广泛推广,按股出资投劳、按股分水、按股分红,村民最终尝到了治水的甜头。
实施股份制,财政资金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目前,乐山市已建成“三小”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15000多个。
蓄水保水能力增强
市中区牟子镇境内的胜利水库,水泥坝顶宽阔平坦水面平静。这座小Ⅱ型水库已安然经历了雨季考验。前些年,每到雨季,住在水库旁的村民常新燕一家就提心吊胆。现在的胜利水库,坝基得到加固,迎水坡面全部进行了防浪处理,增设了防浪板,坝面背坡增加了排水系统,坝底进行了硬化,溢洪道得到改善,水库蓄水保水和安全能力大大提升,以前只能蓄水2万立方米的水库现在能蓄12万立方米,可保障周边800亩农田的灌溉。
据了解,乐山共有216座小型水库,大都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年代久远,85%都属于病险水库。近年来,乐山市共完成了120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蓄水保水能力增强。同时,乐山建成的100622处骨干蓄水工程中,有中型水库6座,小型水库216座,总蓄水量3.87亿立方米。
“多修水利设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工程性缺水。”乐山市水务局局长杨良清表示。
发挥造血功能
截至目前,乐山2010年共征收水资源费1.2141亿元,按照“取之于水,用之于水”和“收支两条线”的原则,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专项用于水利项目建设、发挥“造血功能”。
做好“水”文章,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体制,必须权威、高效、协调。去年6月,乐山市水务局暨乐山市水务投资有限公司挂牌成立;8月,市级和11个县(市、区)水务体制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变传统的城乡“多龙管水”为“一龙管水”,改变了城乡分割、部门分割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据了解,2010—2020年,乐山拟投资116.54亿元,用于田间灌溉排水工程和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