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行业信息 | 国外行业信息 | 国内政策 | 行业技术 | 企业动态 | 展会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行业 > 六十载淮河可安澜
六十载淮河可安澜
发布日期:2010/10/28 11:07:58

 

  有着千里淮河第一闸之称的王家坝闸是淮河汛情的“晴雨表”。王家坝闸自1953年建成至今,已在12个年份中15次蓄洪,累积蓄洪量达75亿立方米,为淮河抗洪立下汗马功劳。
  编者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淮河是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今年迎来了新中国治淮60周年。60年来,勤劳智慧的淮河流域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指引下,遵循“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励精图治、开拓进取,战胜各种艰难困苦,开展规模空前的治淮建设,彻底扭转了淮河流域“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落后面貌,实现了沿淮人民的千年夙愿,为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金秋十月,本报记者来到淮河流域的豫、皖、苏等省,但见这里处处洋溢着一派丰收景象。淮河以北的旱作区,已经基本收割完毕,金灿灿的谷粒堆满家家户户的场院,几只幸福指数颇高的土鸡在谷堆上分享着收获的喜悦。淮河以南的稻作区,一片片金黄色的水稻田,已经或正待收割。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区,由西向东,流经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省,干流在江苏扬州三江营入长江,全长约1000公里。


  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矿产基地和制造业基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淮河流域耕地面积约有1.9亿亩,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2%,在国家粮食安全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p#副标题#e#
  新中国系统治淮


  淮河原本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自公元12世纪起,黄河夺淮700年,打乱了淮河水系,淤塞了中下游河道,极大地改变了流域原有水系形态,加重了淮河水患。


  “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成为淮河在系统治理前,流域内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淮河成为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


  ――1950年夏,淮河发生严重水灾,毛泽东主席连续四次对淮河治理作出重要批示。同年8月政务院召开第一次治淮会议,10月14日颁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


  ――1951年5月,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由此,掀起了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治理淮河的建设高潮。


  ――1950~1958年,在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治淮高潮中,先后修建了佛子岭、南湾等一大批上游山区水库,整治和修建淮河中游河道堤防,兴建了三河闸、苏北灌溉总渠等下游入江入海工程。


  ――1957、1969、1970、1981、1985年国务院又先后5次召开治淮会议,推进治淮工作。


  ――1991年9月,针对淮河、太湖发生严重洪涝灾害所暴露出的问题,国务院及时召开治淮治太会议,作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提出要坚持“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近期以泄为主,实施以防洪、除涝为主要内容的治淮19项骨干工程,再次掀起治淮建设新高潮。


  ――1992、1994、1997年,国务院先后3次召开治淮会议,加快治淮步伐。


  ――2003年淮河大水后,国务院于10月召开常务会议和治淮工作会议,要求把治淮作为全国水利建设重点,加大投入,加快步伐,2007年底基本建成治淮19项骨干工程。这一重大决策,再一次极大地推动了淮河治理进程。


  ――2007年7月,温家宝总理在视察淮河防汛抗洪时,要求全面评估治淮19项骨干工程建设成效,科学论证淮河下一步治理问题。


  ――2008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期间,要求继续实施治淮工程,建立较为完善的流域防洪除涝减灾体系,确保淮河流域防洪安全和沿淮人民安居乐业。


  ――2009年12月,在治淮19项骨干工程完成之际,国务院第95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淮河治理,要求继续把治淮作为水利建设重点,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推进治淮工作。


  ――2010年6月,国务院召开治淮工作会议,要求用5至10年时间着力解决好淮河洪涝干旱等突出问题,为流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六十载成就卓著


  新中国治淮60年来,水利总投入为2390亿元,直接经济效益13913亿元,投入产出比1:5.8。


  经过60年的治理,淮河干流上游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中下游重要防洪保护区和重要城市的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沂沭泗中下游重要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总体提高到50年一遇;淮北重要跨省支流的防洪标准除洪汝河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外,其他均提高到20年一遇。部分易涝洼地的排涝条件得到有效改善,重要排水河道的排涝标准达到或接近3年一遇。


  新中国治淮60年,淮河流域基本建成了防洪、除涝和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基本理顺了紊乱的水系,减灾兴利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实现了淮河洪水入江畅流、归海有路,可以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流域性最大洪水。


  治淮60年来,采取“拦、泄、蓄、分、行、排”等综合措施,实现了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的转变,洪涝灾害损失大幅减少,社会安定程度明显提高。据统计,1991、2003、2007年的淮河大水,受灾面积、人口和直接经济损失均呈逐步减少趋势:2007年成灾面积2380万亩,分别比1991、2003年减少60.5%和38.8%;转移人口80.9万人,分别比1991、2003年减少145.2万人和126.1万人;特别是在流域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大幅提高的情况下,2007年直接经济损失却分别比1991、2003年减少54.3%和45.7%。(记者 张粼粼)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10-88372272 E-mail:1915838305@qq.com
最新资讯
山东以用促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新乡全力推进雨污分流工程建设
地质成果支撑服务杭州城市韧性安全建设 杭
“广佛跨界治水”花地河样本,书写生态与经
烟台15平方公里海绵城市,上新!
生动讲述“厦门生态故事” 筼筜湖案例写入
襄阳审计聚焦海绵城市建设实效
实施“双轮驱动”模式 北海市推进黑臭水体
珠江委修订应对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实施办法
亳州市“三聚集”强化水环境管理保障水质安
热点资讯排行
1阳泉市财政局下达省级补助资金 支持城镇排
22024中国环博会深圳展 IE expo
3全球最大环保展慕尼黑IFAT中国系列子展
4六大主题分会聚焦水利行业热点,尽在9月4
5中国一冶城建公司海绵城市专利技术获奖
6澳大利亚悉尼多个饮用水集水区检出“永久性
7突破性过滤技术问世,可清除水中多种持久性
8英国推出严厉措施阻止水污染
9AI模型揭露美国地下水污染:超7100万
102024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与方法学术会议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 2000-2022 www.c-wat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水工业网互联网站 经营证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203225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