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着千里淮河第一闸之称的王家坝闸是淮河汛情的“晴雨表”。王家坝闸自1953年建成至今,已在12个年份中15次蓄洪,累积蓄洪量达75亿立方米,为淮河抗洪立下汗马功劳。
编者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淮河是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今年迎来了新中国治淮60周年。60年来,勤劳智慧的淮河流域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指引下,遵循“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励精图治、开拓进取,战胜各种艰难困苦,开展规模空前的治淮建设,彻底扭转了淮河流域“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落后面貌,实现了沿淮人民的千年夙愿,为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金秋十月,本报记者来到淮河流域的豫、皖、苏等省,但见这里处处洋溢着一派丰收景象。淮河以北的旱作区,已经基本收割完毕,金灿灿的谷粒堆满家家户户的场院,几只幸福指数颇高的土鸡在谷堆上分享着收获的喜悦。淮河以南的稻作区,一片片金黄色的水稻田,已经或正待收割。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区,由西向东,流经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省,干流在江苏扬州三江营入长江,全长约1000公里。
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矿产基地和制造业基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淮河流域耕地面积约有1.9亿亩,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2%,在国家粮食安全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p#副标题#e#
新中国系统治淮
淮河原本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自公元12世纪起,黄河夺淮700年,打乱了淮河水系,淤塞了中下游河道,极大地改变了流域原有水系形态,加重了淮河水患。
“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成为淮河在系统治理前,流域内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淮河成为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
――1950年夏,淮河发生严重水灾,毛泽东主席连续四次对淮河治理作出重要批示。同年8月政务院召开第一次治淮会议,10月14日颁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
――1951年5月,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由此,掀起了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治理淮河的建设高潮。
――1950~1958年,在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治淮高潮中,先后修建了佛子岭、南湾等一大批上游山区水库,整治和修建淮河中游河道堤防,兴建了三河闸、苏北灌溉总渠等下游入江入海工程。
――1957、1969、1970、1981、1985年国务院又先后5次召开治淮会议,推进治淮工作。
――1991年9月,针对淮河、太湖发生严重洪涝灾害所暴露出的问题,国务院及时召开治淮治太会议,作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提出要坚持“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近期以泄为主,实施以防洪、除涝为主要内容的治淮19项骨干工程,再次掀起治淮建设新高潮。
――1992、1994、1997年,国务院先后3次召开治淮会议,加快治淮步伐。
――2003年淮河大水后,国务院于10月召开常务会议和治淮工作会议,要求把治淮作为全国水利建设重点,加大投入,加快步伐,2007年底基本建成治淮19项骨干工程。这一重大决策,再一次极大地推动了淮河治理进程。
――2007年7月,温家宝总理在视察淮河防汛抗洪时,要求全面评估治淮19项骨干工程建设成效,科学论证淮河下一步治理问题。
――2008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期间,要求继续实施治淮工程,建立较为完善的流域防洪除涝减灾体系,确保淮河流域防洪安全和沿淮人民安居乐业。
――2009年12月,在治淮19项骨干工程完成之际,国务院第95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淮河治理,要求继续把治淮作为水利建设重点,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推进治淮工作。
――2010年6月,国务院召开治淮工作会议,要求用5至10年时间着力解决好淮河洪涝干旱等突出问题,为流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六十载成就卓著
新中国治淮60年来,水利总投入为2390亿元,直接经济效益13913亿元,投入产出比1:5.8。
经过60年的治理,淮河干流上游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中下游重要防洪保护区和重要城市的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沂沭泗中下游重要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总体提高到50年一遇;淮北重要跨省支流的防洪标准除洪汝河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外,其他均提高到20年一遇。部分易涝洼地的排涝条件得到有效改善,重要排水河道的排涝标准达到或接近3年一遇。
新中国治淮60年,淮河流域基本建成了防洪、除涝和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基本理顺了紊乱的水系,减灾兴利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实现了淮河洪水入江畅流、归海有路,可以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流域性最大洪水。
治淮60年来,采取“拦、泄、蓄、分、行、排”等综合措施,实现了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的转变,洪涝灾害损失大幅减少,社会安定程度明显提高。据统计,1991、2003、2007年的淮河大水,受灾面积、人口和直接经济损失均呈逐步减少趋势:2007年成灾面积2380万亩,分别比1991、2003年减少60.5%和38.8%;转移人口80.9万人,分别比1991、2003年减少145.2万人和126.1万人;特别是在流域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大幅提高的情况下,2007年直接经济损失却分别比1991、2003年减少54.3%和45.7%。(记者 张粼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