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供水安全,水源地、水环境的监测预警很重要。在第五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论坛上,无锡的水环境远程监控、快速水安全检测技术获得不少专家肯定。那么如何在现有基础上有更大提升,专家们也纷纷献计献策。
■延伸水环境预警“长度”
“在物联网技术的推动下,无锡的远程控制监测水环境在国内领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郑丙辉与无锡渊源很深,在无锡的治水之路上,郑丙辉经常来锡参与相关研究。
郑丙辉在主题演讲中一再提及饮用水源地环境监控与预警,他提出了要结合国家重大水专项工作,提升监控软件建设,加强相关数据分析,提高预警能力的建议。他表示,太湖治理是长期过程,水华风险的防范和富营养化的控制也是长期的,所以进一步完善预警措施很重要。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总工程师宋兰合则提到了供水水质监测网络建设及预警系统发展。宋兰合说,无锡是经济高速发展地区,如何处理好水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其他城市有借鉴意义。他表示,对于水环境特别是饮用水源的保护,要有战略性安排,在水环境恢复效果逐步显现时要有更稳固的完善计划,因此不仅是对水源地水质有预警,还要延伸到管网等供水中端和末梢。
■引入分级预警制
上海市水务信息中心副总工程师周凡说,太湖流域一直是人类活动频繁密集的地方,而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有限,当人类排放过多污染物时生态环境就会遭到破坏。其实如果预警机制完善,在生态环境破坏量变的过程中就能发出警示,或可阻止危机的发生。他认为,在水环境的预警机制中,可引入分级预警制,设红、黄、蓝三级预警,有利于快速找到有效的应对方式,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因为考察过很多国家的治水措施,周凡认为,城市用水也可借鉴欧洲国家,形成循环用水的模式,有效节水。(于丽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