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水环境治理刻不容缓,而国家投入巨资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却没产生应有的效益,某些地方还存在设备闲置成摆设的状况。如何让污水处理设施发挥最大作用,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九成污水厂“带病”
据《安徽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09年,我省工业和城镇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为17.97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7.34亿吨,城镇生活废水排放量10.63亿吨,生活废水排放量占废水排放总量的59.15%。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42.41万吨,氨氮排放总量4.68万吨。严峻的水污染形势,使得污水处理厂建设迫在眉睫。
令人欣慰的是,截至2009年底,全省已建成污水处理厂101座,实现“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的目标。然而,“县县建成”不足喜,“正常运行”才过硬。环保执法人员近日在固镇县污水处理厂检查时发现,厂内粗细格栅严重腐蚀,氧化沟内活性污泥量较少且死泥比重大,污泥压滤机现场临时开启竟不能出泥,污泥堆放处早已生长出许多植物。今年第二季度,省环境监察局曾在全省范围内突击检查63家城镇污水处理厂,其中55家存在各类不同程度的运行管理问题,占被检查污水处理厂的87.3%。
据省环境监察局通报,在55家有问题的污水处理厂中,7家氨氮超标排放,1家总磷超标排放;4家排污设施运行不正常;20家中控系统不能反映在线监测数据并保存历史记录;7家在线监测设备安装不到位;16家进水COD浓度偏高或偏低;16家在线监测频次未达到2小时/次;10家存在污泥运输等记录不完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为完成节能减排“硬指标”,某些地方建成污水处理厂后,由于缺乏后续资金、配套设施跟不上而无力运营,有时为应付检查竟然出现“喝清水吐清水”、与环保执法人员玩“躲猫猫”等多种弄虚作假行为。
管网建设“配套难”
入夏以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加剧,正当人们期待着污水处理厂发挥功效时,有些地方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却因配套的污水排放管网系统没建好而无法运行。记者调查发现,污水管网建设相对滞后是全国普遍现象,也是污水处理厂达不到预期减排效果的主要原因。
业内人士介绍,早在19世纪,日本、英国等国家就已开始建设污水管网,实行雨污分流,而我国直到最近几年才算真正“动手”。目前,虽然全省各地都在积极推进污水管网建设,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一个地方完全建好了污水管网。 “老城区大多建得早、面积大,只有下水道,没有排污管道,现在想在众多建筑物下面重建排污管道,技术难度很大,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更是如此。 ”六安市环保局负责人直言,中国的城市建设历史欠账太多,就是“补课”一时半会也难以补得上,“管网建设是长期性工作,需要不断推进才行”。
“资金缺口较大,管网配套难以同步推进,这是管网建设滞后的另一重要原因。 ”安庆市环保局负责人坦言,“目前总体而言,建厂容易建网难”。纯粹建立污水处理厂,国家有财政补助和国债项目,还有其他很多社会合作方式可以选择,但管网建设资金主要靠地方自筹。一些城镇基础设施欠账太多,建设污水管网即使“举全县财力”,资金也还是捉襟见肘,所以管网建设整体推进速度很慢。以安庆市为例,安庆市下辖7个县,其中就有5个属于国家级贫困县,“虽然政府也想积极推进,但无奈财政的确十分困难。 ”
提高标准防二次污染
“国家投入巨资、地方花大力气建成的治污工程,只有充分发挥作用,才算是真正的民生工程。 ”环保界人士呼吁道。
全国频频发生的环保事件,时刻警示我们,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我省污水处理厂建设仍然面临着管网不配套,绝大部分城市未建立雨污分流系统等多种困境。管网建设滞后、下水管道未实现雨污分流,一方面,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会通过雨水管道直接流向河流,污染环境。另一方面,会直接导致污水处理厂收水率严重不足;而进水不足,又会使得污水处理费用居高不下。这样,污水处理厂就会陷入长期亏损的恶性循环,很多弄虚作假行为也由此滋生。 “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国家加大财政投入;另一方面,地方财政要创造条件,挤出财力。 ”安庆市环保局负责人认为,管网建设还必须要提前做好规划,老城区可以分期进行,新城区在建设的同时,要全部实现管网分流。
“不能让污水处理厂成摆设,提高运转效率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坦言。对于众多污水处理厂“带病运行”的现状,省环保厅将责令企业限期整改,并时刻追踪管理,督促企业提高污水处理标准,做好污泥处置工作,防止二次污染,严厉打击设施不运转、偷排偷放等各种环境违法行为。由于处理厂建设涉及建设、环保等多个部门,省环保联合会的一位负责人呼吁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和关注这一问题。
业内人士指出,探索污水处理厂产业化、市场化之路,让治污者从中真正受益,也是提高污水处理厂运转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经过处理的污水变成中水,水质在符合要求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出售给洗车场等用户,也可以用于普通家庭冲厕所之用,处理厂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弄虚作假的现象自然就会减少。 ”记者桂运安